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探尋雷鋒精神的永恒密碼

探尋雷鋒精神的永恒密碼

劉玉標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探尋雷鋒精神的永恒密碼,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凝聚強大力量。

  雷鋒精神閃爍的“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的信仰之光永遠閃亮。雷鋒精神的核心在于不忘本,這個“本”就是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矢志奮斗。雷鋒身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把個人和家國、小我和大我貫通起來,想問題、辦事情,始終把黨的號召和祖國需要放在第一位。

  雷鋒精神之所以是永恒的,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在于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釋放出的強大能量。雷鋒強調:“我就是長著一個心眼,我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其中的“一心”二字,揭示了雷鋒對黨、對祖國、對社會主義愛得深沉,對共產主義理想孜孜以求。這種信仰信念成為雷鋒人生觀、幸福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深厚源泉和評判標準。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雷鋒精神就是一座永放光芒的信仰燈塔,始終指引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的前進方向。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青年,要固守雷鋒精神之本,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做到“兩個維護”,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凝聚起信仰信念的強大能量。

  雷鋒精神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基因傳承不息。雷鋒精神的源頭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昂揚向上的紅色革命文化,并匯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5000年優秀中華文化和我們紅色革命文化的結合。這從深層次上揭示了雷鋒精神的文化意義和文明底蘊。

  雷鋒精神之所以是永恒的,最深層也是最具厚度的,就在于其蘊含的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翻開雷鋒日記,字里行間,我們時刻都能感受到雷鋒身上那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雷鋒精神內涵中的奉獻精神、“螺絲釘”精神、艱苦奮斗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等,都凝結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內核精華。

  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家強。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就在于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雷鋒精神就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青年,要把弘揚雷鋒精神作為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切入點,提升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雷鋒精神扎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接續推進。雷鋒精神生成的根基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生動實踐。雷鋒精神的生成與雷鋒的成長成才的時代背景和實踐經歷密切相關。雷鋒從小經受了舊社會的辛酸和苦難,又感受到新社會改天換地、熱火朝天的變化,對比鮮明、感受深刻。雷鋒精神就是那個偉大時代的生動注腳。

  雷鋒精神之所以是永恒的,最鮮活也是最靈動的,就在于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生動實踐中生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生動實踐中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動實踐中發揚光大。主人翁意識、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斗爭精神、勞動最美……這些品質在雷鋒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驚濤駭浪從容渡,越是艱險越向前。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青年,要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學習雷鋒同志“愿做高山巖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的氣節,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雷鋒精神展示的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不斷迸發。雷鋒精神的魂脈是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在于體現了“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

  雷鋒精神之所以是永恒的,最科學也是最富真理魅力的,就在于雷鋒精神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提供的科學思想基礎之上。雷鋒揭示了學習科學理論的正確態度,指出了理論學習的重要意義,體現了把崇高理想和扎實行動建立在科學認知上的理論自覺自信。

  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也是雷鋒精神永放光芒的深厚魂脈。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青年,要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有效傳播者和忠實實踐者,像雷鋒同志那樣,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把學習科學理論轉化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作者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新時代高校青年知識分子愛國奮斗精神提升研究”(19YJC710048)階段性研究成果]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