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月13日,李強總理在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積累了哪些好經驗?解決了哪些新問題?日前,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啟動《“蘇”式高質量發展“新三十六計”》全媒體采訪行動。記者踐行“四力”,深入全省36個基層觀察點調查研究、走訪問計,全面展示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的生動實踐。
宜居宜業的城市新生態,是持續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關鍵元素。近年來,常州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開展人才社區建設,已建成和投入使用人才公寓7.8萬套,涌現出一批叫得響的人才社區品牌,有力支撐全市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大局。在這過程中,探索出哪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如何把“人才社區”這張名片擦得更亮?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近日前往位于常州市經開區的東方·青年人才社區蹲點調研。
東方·青年人才社區
聚焦·課題:
拎包來到城市,如何安下一個家?
早上9點打卡上班,顧華芳的起床鬧鐘定在8點半。公司離她住的人才公寓不過900米,走路不超過15分鐘。“刷牙、洗臉、梳頭10分鐘就搞定了,公寓門口就是食堂,順手買個包子買杯豆漿,邊走邊吃不愁遲到。”顧華芳說:“上班幸福指數這么高,我同學聽說后都特別羨慕我,也想來常州就業。”
今年30歲的顧華芳來自安徽,一年前她入職常州科萊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她看來,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找份工作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拎一個包來,安下一個家。“剛畢業那會我租房鬧過三四次糾紛。”違規隔斷、扣滯押金、隱瞞房屋質量問題……僅顧華芳遇上的“租房坑”,就一只手數不過來。
東方·青年人才社區房內配置
“東方·青年人才公寓是常州給我的第一個禮物。”讓顧華芳驚喜的是,到公司報到時被告知,像她這樣的外地來常青年,可由公司統一申請入住附近的人才公寓。“公寓設施非常完善,幾乎是拎包入住,配套也好,下班后還能去公寓健身房練個瑜伽。”顧華芳告訴記者,公寓交通也非常便利,不到300米就是地鐵2號線終點站。“‘職住平衡’可以讓我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實現開心上班、快樂下班。”
“青年人才公寓為公司留人減少了后顧之憂。”艾肯(江蘇)工業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葛劍介紹,人才公寓成為他們公司招聘時除自身吸引力外的又一大“賣點”。“公寓不僅物美價廉,青年人才入住還可享受常州‘生活居住雙資助’補貼。最值得一提的還是這里的服務,整個社區都是國企配備的專業運營團隊,任何時候有問題找到他們都是隨時回復,公司不用操心員工住房安全。”葛劍說。
社區內配置的秋白書苑
年輕人來到異鄉打拼,不僅需要一張床,更需要一間能安心的房。如何建設年輕人真正需要并且會主動選擇入住的公寓?青年人才社區項目經理劉李白告訴記者,為解這道題,他們下了大力氣。在項目投入運營前,劉李白所在的運營團隊就對經開區青年居住情況展開全面調研。調研發現,經開區附近單身公寓較少,且位置較偏,周邊配套不齊全;附近就職的青年多選擇合租,但合租中的安全隱患、室友的生活習慣等都影響入住體驗。“除了房租和通勤時間外,基本生活配套和安全保障是青年租房關注重點,大多數青年還希望能夠短租。”劉李白說,在調研基礎上,社區積極申請保障性租賃住房,全社區房租定價均在每月1200元左右,同時配備了3500平方米的生活配套,包括健身房、理發室、電競室、瑜伽室、共享廚房、餐廳等。
采訪中,記者深刻感受到,常州積極回應當前青年人才對于“安居樂業”的迫切需求,將人才公寓作為引進青年人才、降低落戶成本的關鍵一環,立足人才公寓小切口,做好引才聚才大文章。堅持向存量要空間、向創新要效益,改革創新盤活國有存量資源、社會閑置資源、企業低效資源,所建人才公寓四分之三以上都是存量資產,實現了人才公寓建設與城市更新、產業發展、社區提升、人才引育有機融合。
行動·效應:
從一個家到一座城,做好引才“大文章”
來時一個包、安下一個家、共建一座城。打造青年創新創業最向往城市,常州在人才公寓“小切口”做好引才“大文章”的課題上不斷探索。
如何圍繞人才創新創業和就業擇業全過程全鏈條全周期需求,圍繞產業鏈、配齊公寓鏈、集成服務鏈、拉長科創鏈,滿足人才生活居住、創新創業、社會交流和文化消費等多元需求?在常州東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屬人才科創集團總經理楊璐看來,關鍵在于全方位全鏈條的細致服務。
社區配置人力資源市場
在東方·青年人才社區,大門口的一座三層小樓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自主操作機器可將區內在招崗位一覽無余、畢業證學位證等證明在線打印、一對一面試卡座放下身份證即可顯示電子簡歷……不來到現場很難想象,人才社區里竟然可以有設備如此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
“我們將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市場的一些專業化的服務全部集成在公寓,形成了人才公寓、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人才市場和人才科創集團四位一體的綜合服務生態,圍繞年輕人需求進行全業態的閉環服務。”在楊璐看來,東方·青年人才社區是一個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首先,通過人力資源市場招引人才,吸引人才;其次,青年人才入住公寓,得到生活上的保障,同時可以在共享空間交流思想、互通有無;再通過人才交流中心找到更大的舞臺、更廣闊的天地;最后,經開區人才科創集團為優秀人才提供基金扶持,有效幫助青年人才留在經開,留在常州,打響“青春留常,筑夢經開”的品牌。
“上市公司企業高管可以入住,快遞小哥也可以入住,無差別對待租客,吸才引才。”楊璐告訴記者,除了硬件配套,在組織青年社交活動、促進青年交流、解決青年婚戀問題方面,人才公寓運營方也有所創新。“我們會定期與工會、各級組織、街道、婦聯等部門聯合舉辦特色活動,截至目前已舉辦活動近60場,開辟青年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配備人才服務‘店小二’著力解決青年人才來常后就業擇業、政策咨詢、交友婚戀、安家落戶等關鍵小事,營造有活力、有溫度、有人情味的社群氛圍,提升青年人才發展治理能力。”
調研·問計:
“組合拳”塑造宜居宜業新生態
建成并成功運營東方·青年人才社區、“東方·遙享+”人才公寓等多個優質項目后,常州東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明總結出一些心得:作為人才社區,要打好“投資、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的組合拳,不斷推動資源整合、產才融合、服務聚合。
社區旁交通配置鳥瞰
一是社區化建設。從“基礎保障性人才社區”成長為“全要素人才社區”,一站式滿足青年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讓青年人才不出社區便享生活便利,更好融入常州經開區,扎根常州經開區。
二是體系化布局。圍繞“產人城”深度融合,將經開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人力資源市場、人才科創集團建在人才社區,圍繞人才創新創業、就業擇業和生活居住需求,形成“人才社區”“人才招引”“人才投資”“人才載體”四位一體的服務綜合體,真正把人才第一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三是品質化運營。本著“人才為本、服務至上”的宗旨,堅持平臺經濟思維,創新運營服務模式,通過前期高標準建設和后期飽和式投入,持續提升運營管理和服務保障水平,努力打造標桿示范的“人才社區”項目。
四是多元化治理。堅持黨建引領賦能人才社區運營,引入多方治理參與社區建設,打造“菁東方”人才社區黨建品牌,高品位建成東方學習社、青禾薈等黨建先鋒陣地,聯合組織、人才、工青婦舉辦各類社群活動,營造有活力、有溫度、有人情味的社群氛圍,形成“紅領匯、紅享匯、紅創匯、青禾薈”品牌矩陣。
建言·啟示:
要實現政府、社會、市場、人才多方共贏
隨著各城市引才招才政策不斷升級,常州每年引進的人才總量也在逐年上升:2021年破10萬大關,2022年再創新高,達到110678人。進來這些人才之后,如何將他們“留下”成為需要思考的一道命題。
社區整體鳥瞰圖
常州市經開區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經開區還將繼續把建設高品質人才社區作為集聚創新資源的戰略之舉,全方位打造宜居宜業人才高地,讓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為常州經開區創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常州沖刺萬億之城作出新貢獻。
“近年來,各地將人才公寓作為引進青年人才、降低落戶成本的關鍵一環,立足人才公寓小切口,做好引才聚才大文章。”無錫學院副校長、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徐軍海建議,在人才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各地要堅持向存量要空間、向創新要效益,改革創新盤活國有存量資源、社會閑置資源、企業低效資源。此外,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公寓建設、運營、管理中的專業性、競爭性、導向性作用,實現政府、社會、市場、人才多方共贏。
策劃|潘青松 杜雪艷
統籌|杜雪艷 王高峰 林元沁
采寫|陳珺璐
視頻|周天琦
片頭包裝 | 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