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開忠(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指明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方向,對新階段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守正創新意義重大。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之核心要義。
深刻彰顯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
科學理解什么是生態文明,是深刻把握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之內涵與意義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工業文明具有內在的不可持續性,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轉向生態文明。
馬克思曾經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從馬克思這一視角看,生態文明區別于工業文明的實質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要素生產。從綠色化視角看,這是能源供給清潔化、能源使用電氣化,生態文明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石;從數字化視角看,這是生產工具智能化、生產原料數據化,生態文明以人工智能(AI)、數據為基石;從綠色化和數字化融合視角看,這是能源供給清潔化、能源使用電氣化、生產工具智能化、生產原料數據化的結合,生態文明基于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數據。
類似國內外對數字碳中和的理解,數字生態文明可以被定義為綠色數字化、數字綠色化以及綠色數字化和數字綠色化的融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別是其中的系統觀念來審視,單純的綠色數字化或數字綠色化是片面的,綠色數字化和數字綠色化的融合才是數字生態文明的全部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深刻彰顯了生態文明超越工業文明的本質特征,科學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方向和目標。
綠色化與數字化必然融合發展
數字生態文明以綠色數字化和數字綠色化融合為基礎,綠色化和數字化融合是建設數字生態文明、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內在規律。
為什么融合發展會成為必然?答案在于綠色化和數字化二者的互補性。一方面,能源互聯網是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基石,但只有數字化才能將能量流、信息流、碳排流、價值流整合為一,并促使能源在生產、傳輸、使用、存儲等各個環節深度融合而形成能源互聯網。正如未來學家杰里米·里夫金所指出的,數字化是可再生能源革命成功之道。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例如,半導體產業能耗高,且隨著制程先進性的遞進,電量消耗還會倍增。以28納米為基準,10納米制程的電力消耗會增長50%,5納米則會高出110%。據報道,臺積電在臺南一間5納米的工廠日耗電量72萬千瓦,超過整個臺灣地區東部56萬人口的日消耗量,其用電量占到臺灣地區全部電力消耗的7%~10%。再如,訓練單個AI模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可能相當于5輛汽車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如果沒有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而是繼續基于化石能源發展數字技術,必然將大大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劇氣候危機,這顯然不可持續。可見,綠色化是數字化可持續性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正是基于對綠色化和數字化必然融合發展這一規律的準確判斷。
如何走好數字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人類文明演替的決定性因素。18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經歷的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無不基于新的能源技術與通信技術的融合。正在發生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基于可再生能源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成為數字生態文明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為我們指明了建設數字生態文明的路徑和方法。
從生態文明的內在邏輯來看,建設數字生態文明應堅持綠色智慧的創新驅動,不斷增強人類社會的適應性和共享性。一方面,與工業文明效率至上不同,生態文明以自然生態規律為基本運行邏輯,面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環境,強調不斷增強人類社會的適應性。因此,推動綠色化和數字化融合發展,應遵循自然生態邏輯,以增強適應性為首要原則,努力使整個經濟和社會系統運行起來更像是一個由眾多交互要素組成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數字化可使萬物互聯,極大地提高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能力,形成強大的專業化和規模報酬遞增效應,使社會趨向零邊際成本、協同共享。因此,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還要順應網絡報酬遞增規律,把趨向零邊際成本、增強協同共享作為基本原則,讓最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構建數字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福祉。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