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有著20多年歷史的“老”場館,成都大學體育館如今煥然一新。在本屆大運會中,為了能夠在滿足賽事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利用現有場館,緊扣“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像這樣的改造場館有36座。
從東安湖畔的大運會主體育場到位于成都大學內的大運村,這些大運會建筑各具特色,將古蜀文明、傳統文化與大運精神結合,形成強烈的時空對比。接下來,就跟隨記者,一起去感受大運建筑里的傳統文化與智慧。
(點擊觀看視頻)
在成都金沙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凝結著古蜀人的智慧,也展現了他們高超的制作工藝。實際上,真正的國寶直徑僅有12.5厘米。而在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的主體育場,設計師將太陽神鳥圖飾融入穹頂設計中,創造出一個全球最大的太陽神鳥。
放大了270萬倍的太陽神鳥,要讓它騰飛在主體育場的穹頂,并不容易。12540塊彩釉玻璃,每一塊都要生成一個獨特的二維碼,拼裝時,才能準確找到安裝位置。
東安湖體育公園項目副總設計師 袁振華:我們在內場還有一個太陽神鳥,它是結合我們內場的吸聲膜來設計的。讓人在里面看比賽的時候,天上的太陽神鳥若隱若現,這樣子可以形成一個沉浸式的體驗。古人對太陽的崇拜,映射到我們今天其實是對夢想的一個追求,它跟大運的主題非常契合。
夏日炎炎,走進大運村代表團服務中心,能感覺到涼風陣陣。這里其實是一個跟室外連接的空間,也并沒有空調,為什么會這么涼快呢?
大運村設計總負責人 鐘鵬:我們運用了這個傳統建筑里面“冷巷”的這樣一個原理。在設計過程當中,我們結合地形,設計了兩頭大、中間小的這樣的一個喇叭口,一頭朝向東北方,一頭朝向南,就是恰好是成都的主導風向,把更多的空氣接收進來,然后在中間被收束的這個區域,空氣的氣流又會被加速。在物理學里面它叫文丘里效應。
大運村設計總負責人 鐘鵬:我們匠人的精神,我們建筑的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就是把民間的這些智慧用科學的原理再進行詮釋和提高。
我國古代工匠設計出的“生態空調”為大運村節省了一大筆“環保費”,一年能節省約7萬度電,可滿足20個家庭1年的用電量。
因地制宜、開放包容,從歷史中走來的成都,將傳統文化與智慧運用到大運場館設計與城市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