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天微亮,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義勒力特嘎查黨支部書記李德生便驅車往山里趕。哪里的樹倒了,哪棵樹病了,哪里有垃圾……李德生的巡山日志,記錄著林長制推動“林長治”的變化。在內蒙古一些地方,從“年年栽樹不見樹”到“人人一棵樹、戶戶一片林”,這體現的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也是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山川蔥郁、天空澄澈,綠色版圖不斷延伸,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億萬人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才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浙江安吉縣余村,關停礦山、水泥廠,修復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路,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江蘇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關停散亂污企業,修復騰出岸線,“工業銹帶”變身“休閑綠帶”,有力踐行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變化的背后,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日益成為廣泛共識,是全社會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激發,是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在安徽滁州南譙區施集鎮的蘆柴河萬畝麻櫟產業基地,當地合作社重點經營麻櫟人工林30萬畝,深耕食用菌、柞蠶養殖和生物質發電等相關產業,年產值超過10億元。在福建長汀濯田鎮園當村,村民馬雪梅承包的600多畝山場種滿板栗、臍橙、油茶等,實現荒山變綠、土地生金。讓看山、護林、保水的群眾實現就業增收,讓“護綠”“增綠”的企業實現更大發展,有助于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努力形成推動生態保護的合力。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合理設定室內空調溫度,適度適量點菜踐行“光盤行動”,購物少用塑料袋、自備環保袋,優先選乘公共交通……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涓滴細流就能匯聚成生態文明的江河。當越來越多“民間河長”“生態衛士”“環保守夜人”投身環保事業,當少廢一張紙、少耗一度電、珍惜每一滴水、節約每一粒糧食成為更多人的選擇,當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蔚然成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中國必將漸行漸近。
“今天,我們一起參加植樹,就是號召大家都行動起來,既在廣袤祖國大地上種下片片綠色,也在廣大人民心中播撒綠色種子,共同迎接希望的春天,共同建設美麗中國。”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冒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強調“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種樹開始,種出屬于大家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繪出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一起來為祖國大地綠起來、美起來盡一份力量,激發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我們就一定能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