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要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良好的生態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也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與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江蘇南京,昔日黑臭生產岸線變成綠色生態岸線,“臟亂差”蛻變為居民游玩嬉樂的“沿江后花園”;在浙江安吉,“賣石頭”到“賣風景”之變圓了百姓的小康夢,郁郁蔥蔥的林木在山丘谷陵上建成一道道“綠色長城”;在山西太原,“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化統籌推進,昔日的“一吹一頭黑煤渣”已然變成了“一泓清水入黃河”……如今的中國,超過25%的國土面積已劃為生態保護紅線,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數年保持“雙增長”,在極大地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鋪墊厚實的綠色底蘊。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從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神州大地扎根生長;從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領導機制,到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等內容寫入憲法、“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正式寫入黨章;從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到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節能環保、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資源保護等合作……中國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寶貴經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國未來五年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擘畫了嶄新的藍圖。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道必答題,不僅是人人有責,也是人人受益。一方面要在綠色做“加法”,污染做“減法”,切實推進城鄉垃圾分類、人居環境整治、生活污水凈化等生態環保實事,讓神州大地生態“顏值”持續提升;另一方面,更要以“顏值”帶動“價值”,將好山、好水、好風光視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搖錢樹”,變“賣資源”為“賣生態”“賣風景”,深入開展綠林種植、特色果園、船舶旅游、民宿研學等新時代旅游產業,真正做到以生態環境“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過去時,也是進行時,更是未來時。讓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康莊大道上闊步昂首前行,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嶄新增長點,以青山為筆,以綠水為墨,齊心協力繪就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李晟 陳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