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歷史悠久的非遺產品走進市民生活,一條條旅游線路讓人盡覽城市歷史與現代“雙面繡”,一部部優秀的文化作品春風化雨激蕩人心……
經濟是城市的體格,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鹽城努力從深厚的文化根脈中汲取高質量發展力量,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堅定推進保護振興,讓城市的文化根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深植生活 煥發光彩
今年“五一”假期,央視《非遺里的中國》江蘇篇首播,拍攝地選在建湖九龍口旅游度假區淮劇小鎮,鹽城市的淮劇、建湖雜技、大豐瓷刻、藕粉圓制作技藝4個非遺項目參與拍攝,鮮明的非遺特色一下子帶火了小鎮。九龍口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理辦主任唐城說,隨著非遺的“出圈”,度假區的知名度也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更多的人前來體驗九龍口非遺。在淮劇小鎮,梅花獎得主、國家級非遺項目淮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澄,專門開設“陳澄淮劇傳習所”,開展名師沙龍、講座活動,傳播和弘揚淮劇藝術。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現場與淮劇名家面對面接觸,驚喜不已。
走進東臺西溪景區,根據非遺“董永傳說”打造的《天仙緣》實景演出、《尋仙緣》夜游演藝,帶領游客近距離感受董永七仙女的愛情;以非遺東臺發繡為主題拍攝電影《西溪傳奇》,排練舞蹈《發繡》,用全新形式展示傳統非遺……圍繞非遺旅游融合發展,西溪相繼推出非遺美食、非遺研學、非遺演藝、非遺文創等產品,用多元創新的方式展示非遺,讓游客體驗深刻。
目前,鹽城市的董永傳說、淮劇、建湖雜技、東臺發繡、大豐瓷刻等先后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還有省級非遺項目24個,市級非遺項目209個。
在江蘇省發布的水韻江蘇20條非遺主題精品旅游線路名單中,鹽城市的“世遺濕地、遇緣西溪”非遺主題夢幻之旅和“建湖有戲”打卡非遺研學體驗之旅名列其中。建湖九龍口景區、大豐恒北村被列入省第二批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示范項目名單。
鹽城市持續推進非遺進校園、景區、社區活動,不定期遴選優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走進中小學、高等院校,聯合學校建立實踐基地,通過舉辦“鹽城真有戲、淮劇進商圈”、淮劇嘉年華線上大聯演等,讓文化根脈始終根植生活,煥發光彩。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進入暑假,新四軍紀念館迎來學生參觀潮。現場聆聽以“一次會師、一場戰斗、一件旗袍、一塊石碑、一種精神”為主的“五個一”講解,感受紅色情景劇《一件旗袍》,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現場與現實生動連接,深深打動了孩子們。
新四軍紀念館作為鹽城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載體,先后打造“紅星照童心”紅色文化品牌、“我是鐵軍傳承人”品牌研學活動、志愿講解服務“小鐵釘”團隊等,以多種方式傳播新四軍革命精神。
暑假期間,鹽城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的師生志愿者團隊,在忙著走訪全市以烈士命名的鎮村。全市128個烈士命名鎮村,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生動課堂。該院負責人介紹,通過同步開展紅色文化傳播、追憶英烈事跡等調研活動,引導學生行有所獲、研有所悟。
鹽城的先民們是如何鹵水制鹽的?在東臺博物館“海韻鹽魂”主題展區,通過“煮海為鹽”“淋鹵煎鹽”“淋土成鹵”“曬灰采鹵”等實景展示、現場觀摩講解,孩子們詳細了解淮鹽的生產技藝。近期,中國海鹽博物館等組織的地域文明探源之海鹽文化研學活動,讓學生們對鹽城的海鹽文化有了詳細了解。
大部分孩子都能背誦《岳陽樓記》。這是鹽城市希文小學校長曹曉麗引以為豪的事。在希文小學,范公文化被融入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學校創設文正書苑、希文講堂、范仲淹文化少兒研究所,創辦范仲淹文化活動周等,還聯合成立全國“范仲淹文化學校聯盟”,弘揚范公文化,傳承范公精神。
從范公堤到宋公堤,歷史就活在身邊。淮劇《范公堤》講述北宋時期范仲淹任西溪鹽倉監期間,與滕子京、張綸等人體察民間疾苦,克服重重困難,全力修堤保百姓平安的史實;淮劇《宋公堤》,則全面立體地演繹了宋乃德當年帶領鹽阜人民共同修筑大堤的紅色故事。這些來自歷史源于生活的舞臺藝術一經推出,不僅受到鹽城觀眾好評,而且深得專家肯定,在全國產生影響,輸出推廣鹽城文化。
走進日常 融入日常
讓更多“鹽城的故事”走上鹽城人的“書桌”。暑假期間,阜寧縣作家協會和縣新華書店阜寧書城,推出本土作家圖書專鋪,激發人們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
走進全國最美書店言+買書匯鹽城文脈展廳,《紅色鹽城百年記》《北上海》《生死兄弟》《少年陸秀夫》《范公堤》《鹽城地標叢書》《草房子》《一場風花雪月的鹽城》《勺子飛來了》等多種類型書籍百余種1300余冊,都與鹽城相關,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停留。
特色文創,走上前臺。融合鹽城元素與淮劇文化的“淮小鹿、淮小迷”卡通形象,衍生出手機壁紙、智能表盤等46款線上數字化商品,以及公仔、抱枕等25款線下文創產品,贏得年輕人的喜愛。
“N4A鐵軍潮”文創品牌,面向年輕人傳播新四軍文化,開發包括文創產品、潮流服飾及交互游戲等系列產品,最受歡迎的是“鐵軍公仔”,已銷售30多萬元。
非遺傳承,走進校園。6月10日,鹽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揭牌。該學院由省市共建,創辦工藝美術品設計、陶瓷設計與工藝、雕刻藝術設計、刺繡設計與工藝、雕塑設計等多個特色專業,為創新非遺人才培養、實現非遺進校園、形成多元協同育人提供新模式。
淮劇傳承,立法保護。2021年12月1日起,《鹽城市淮劇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重點解決鹽城淮劇保護工作在體制機制、人才培養、設施建設、政策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創建中國淮劇之鄉、建設淮劇小鎮、建設淮劇大數據平臺,推出淮劇保護單位與研究機構融合發展等創制性舉措,對于促進淮劇事業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鹽城市淮劇數字化保護工作經驗,受到國內多地關注。目前已形成九大章28個子項的數字淮劇目錄框架,已上傳劇目300部、音頻視頻1500條、精修圖片3000張、剪輯成片500條、內刊書籍3萬頁,素材儲存近8TB。
唯有走進日常,融入日常,才能真正留住文化根脈。讓文化根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既是責任,也是使命。鹽城通過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在做好文化保護的同時,也在保護中振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