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7月27日訊(記者劉瑾)在國新辦27日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緊跟時代、放眼世界,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實現了由全球環境治理的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這一重大轉變有5個方面的標志性成就,包括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和加強對海外項目的環境管理。
在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方面,中國作為主席國,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推動達成具有歷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啟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篇章,得到國際社會共同認可。
作為最早簽署和批準《公約》的國家之一,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好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國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到陸域國土面積的18%,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30%,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
據介紹,我國這些年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已突破13億千瓦。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保有量達1620萬輛,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
數據顯示,我國向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大大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202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成本較2010年下降約82%,風電裝機成本下降35%至40%,不僅推動了中國綠色低碳發展,也為全球減排作出巨大貢獻。
對海外項目的環境管理也在加強,我國發布了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對項目實施提出了明確的環保要求。我國企業在承建海外項目過程中,引入了先進環保理念。如在中老鐵路建設過程中,為保護象群生存家園,多次延長隧道、以橋代路。
在談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時,黃潤秋表示,截至今年6月,第一輪督察“回頭看”明確的3294項整改任務,總體完成率超過97%;第二輪督察明確的216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超過64%。“兩輪督察下來,我們共移交責任追究問題667個,被督察對象共追責問責9699人,其中廳級干部1335人,處級干部4195人,切實發揮了督察的警示作用。”
今年是第三輪督察開局之年。據悉,生態環境部將緊盯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重點任務,謀劃開展好新一輪督察,利劍高懸,動真碰硬,推動被督察對象切實扛起美麗中國建設重大政治責任,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