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隨著科技創新深入發展,基礎研究中科學問題的復雜性、系統性越來越高,科學目標的導向性、計劃性越來越強,科研活動的規?;?、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科研產出對經濟社會的推動力、影響力越來越大。
2023年2月21日,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圍繞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刻洞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站在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要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要深刻認識基礎研究發展的新趨勢,準確把握特征,遵循客觀規律,加快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脈沖星測時陣列(CPTA)研究團隊,利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發現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圖為這一發現的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供圖
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持續解決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礎科學難題
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主要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與國家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礎科學問題,以科學規劃、明確可行的戰略目標為牽引,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大兵團”體系化協同作戰方式聯合攻關。
比如,旨在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七方共同實施,組織數千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研人員共同參與,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再如,氦氣廣泛應用于制冷、半導體、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中國科學院組織數十家科研單位聯合攻關,在幾十年持續積累基礎上突破一系列基礎原理和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工業級氦液化器,貫通了從天然氣源到高純氦氣再到液氦的全流程,實現“國產氣源、國產裝備、國產液氦”,為保障相關領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
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面向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探索方向大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小至基因編輯、粒子結構、量子調控,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臺集成、學科交叉與基礎設施等優勢,以開放協同、靈活多樣的科研組織方式,力求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引領性突破,為人類認識自然不斷開拓新領域、拓展新視野。
比如,我國天文學家利用“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對57顆毫秒脈沖星進行長期系統性監測,成功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為理解宇宙結構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支撐。
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瞄準重大產業技術背后的基礎性、關鍵性原理問題,發揮科技領軍企業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組織方式靈活的優勢,協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開展集成創新,快速迭代推廣創新成果,推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
比如,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基于“合成氣高選擇性轉化制低碳烯烴”原創性成果,與國內相關企業合作,建成世界首套低耗水煤基合成氣裝置,打通了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中試放大、工業化生產的全鏈條,開創了一條煤炭清潔利用的全新技術路線。
更多內容,詳見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文章《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
?。ú邉潱簳缢妓?審核: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