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 寧(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不僅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而且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深厚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一
中華民族在農耕時代就創造了舉世公認的燦爛文化和輝煌成就,成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展示了中華文明深厚底蘊、堅韌品格與歷久彌新的生命活力。這一活力源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和創新性。縱觀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發展史,我們深深感受到歷盡滄桑而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所具有的歷史韌性與砥礪之力;披覽燦若星漢、哲思深邃的中華古代典籍,我們深深感受到豐富浩瀚而又精深微妙的先哲遺存所具有的思想厚度與思致之美;品賞匠心獨運、精美絕倫的中華傳統工藝,我們深深感受到素樸稚拙而又精巧雅致的器物營造所具有的設計巧思與創新匠意;尋味情感濃郁、生趣盎然的中華兒女日常習俗與生活美學,我們深深感受到人倫深厚而又禮序井然的傳統社會所具有的生活智慧與沛然生機。擁有如此深厚博大的優秀文化傳統與古代文明,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依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有了深厚的底蘊支撐。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得益于優秀文化基因,更得益于充滿創新活力的文明智慧。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不是模仿重復、故步自封的延續,而是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延傳。中華文明的偉大創造在創新中更迭發展——從半坡遺址的陶器,到秦漢的陶俑和唐朝的唐三彩;從商周發端的瓷器燒制,到漢唐瓷器的漸趨成熟,再到宋之汝窯元之青花的精美雅致;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古樸神器玉琮,到漢代精巧的金縷玉衣,再到唐宋之際工美藝精的生活玉器、明清時代精美絕倫的玉雕藝術,歷朝歷代的造物文化,無不是在演進中完善、傳承中提升,不斷展示著東方文明與華夏風采。中華文明的偉大精神在創新中綻放異彩——從夏商周的禮樂文化,到漢唐的舞蹈音樂;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再到元曲明清小說;從書法篆、隸、楷、行、草的歷史演變,到繪畫工筆寫實、墨戲寫意的傳承與變革,歷朝歷代的文學藝術,也無不是在創新中傳承、傳承中發展,持續裝點著華夏文明的藝術殿堂。迄至近現代,在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中,這種連續性也從未中斷,而是在變革與創新中,既保持文化與審美的民族特性,又發展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現代文化,逐步形成了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面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要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精髓與發展規律,加強對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與發展,使中華文明之脈生生不息。
二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璀璨之花,其生生不息的發展活力,還來自其統一性與包容性。中華文明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歷經艱難曲折并在探索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這既得益于“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的傳統文化智慧,也得益于融為一體的各民族文化,還得益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共同信念。這種統一性不是封閉、僵化的,而是開放、包容的融合為一,是在統一性基礎上秉持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是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統一性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穩定基礎,包容性為統一性注入充沛活力。在現代文明的制度形態建構中,我們既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思想智慧,又積極借鑒、兼收并蓄世界各國現代化先進經驗?!皣詾閲撸杂忻褚病!痹诂F代化進程的制度性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曲折和艱難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皣Q富者,在乎豐民。”中國共產黨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和情懷,呼應人民對共同富裕的期盼,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一條尊重自然規律、順應綠色發展潮流的道路,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整體性思維觀照生態文明建設,把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融入生態思想,體現以人為本的嶄新內涵與開闊視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敝袊伯a黨不僅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推進,創造出現代化建設新圖景,而且以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匯聚起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民族保持著恢宏格局與開放胸懷,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借鑒和吸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在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不斷彰顯著新的活力,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深厚底蘊。面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要立足文化高質量發展,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和價值觀念,確立創造時代文化精品和傳世之作的高遠志向,高質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水平,高標準提供文化服務與產品供給,使中華文明之花更加璀璨繁盛。
三
人類文明史表明,和平是文明發展的先決條件。中華文明得以延續數千年而不間斷,還在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古往今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不搞恃強凌弱、稱王稱霸;秉承崇尚和平的文化傳統,形成倡導睦鄰友好、合作共贏與和合共生的價值觀念。今天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中華民族和平、和睦、和諧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既希望自身幸福安康,也祈愿各國人民生活美好?!昂推叫浴睆母旧蠜Q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
戰爭陰霾會導致文明之光暗淡,思想僵化會導致文明之光褪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也是中華文明之光永續照耀的歷史真諦。“兩個結合”為我們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為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創新文化提供了根本保障。“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敝袊浆F代化的成功開創,得益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中華文化智慧的當代運用?,F代從傳統走來、從歷史中孕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些突出特性,內在地影響著文明的物質表征、制度形態和精神追求。深入探究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搞清楚我們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文化智慧與思維方式,有利于在更深層面理解傳統文化精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在中華文化沃土中培植新時代的文明之花,就是要根植于優秀文化傳統進行現代性構建,從文明的內在結構中進行文化重塑。面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