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揚子江畔到雪域高原,從“六朝古都”到“松贊故里”,從“好一朵茉莉花”到“格桑花開”,南京與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間隔4000多公里路程,存在4000多米海拔落差,但近30年來一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重大決策。1995年,南京市開始對口支援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至今已經28年。8月16日,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走進墨竹工卡縣,深入了解南京援藏干部人才聚力民生改善、產業發展、智志雙扶、基層治理、交往交流等,助力墨竹工卡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探索與實踐、付出與成績。他們,讓茉莉格桑共芬芳。
往深里走
在墨竹工卡采訪的第一站,是縣中學。學校雖已放假,但依然有學生和老師出現在校園里。他們非常關心正在進行的拉薩市中考錄取工作。
墨竹工卡縣中學
“今年,我們學校有兩個‘南京班’參加中考,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平均分優于其他班級。感謝在此默默付出的南京支教老師。”墨竹工卡縣中學校長尼瑪次仁說。
家住工卡鎮工卡村的德吉卓嘎,是兩個“南京班”之一九年級(2)班的畢業生,在此次中考中考出比較理想的成績,正在等待錄取。她說,非常感謝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數學老師、來自南京的喻富軍老師,以及每一位帶“南京班”的老師。南京的老師認真負責,講課也用最簡單的方式讓我們聽懂,“一道題聽不懂,就會講一節課”,還會“面批”我們的錯題,直到我們搞懂。
喻富軍老師授課。支教教師供圖
“進入九年級,喻富軍老師回到了南京,但依然關心我們,在中考前還通過視頻通話,在班會上一一點出我們班上同學的名字,鼓勵大家認真復習、準備考試。”德吉卓嘎說,南京老師來到高原,非常不容易,喻富軍老師第一次給我們上課時,還有高原反應,臉上紅紅的,“我們看了都非常不忍心,從心里決定要好好學習”。
百年樹人,教育是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墨竹工卡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尼瑪央金說,南京支教老師為墨竹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理念、新思想,他們在完成自身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全縣教師培訓培養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介紹,即將到來的新學期,墨竹工卡縣還將迎來新一批來自鼓樓區的教學能手開展支教工作,助力當地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鼓樓名師公開課,為墨竹當地中小學老師帶來“頭腦風暴”、實現共同成長。
教育援藏,只是南京市援藏工作的一個縮影。28年來,南京市堅持干部援助與項目援助相結合,經濟援助與智力援助相結合,政府主導與企業參與、社會支持相結合,對口支援與互惠發展相結合,累計選派援藏干部10批52名(到墨竹工卡縣掛職35名),安排援藏資金和物資9億多元,援建項目500多個,幫助打造了礦產、旅游等支柱產業,各項工作不斷向深處延伸、向廣處覆蓋。2021年,南京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1名援藏干部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22年6月,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組進藏,壓茬推進各項工作,正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往實處做
援藏,要突出大項目,也要做好一件件小事、實事。
在工卡鎮格桑村村委會的辦公室里,幾名工作人員正在用藏文書寫工作日志。翻開一本本厚厚的“手記”,村委會主任次珠,對其中一座“便民溪橋”的建成格外“看重”。
“所謂溪橋,就是架在小河道上的橋。它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對于生活在河道兩邊的農牧民來說卻是一樁大事。不然,河道一漲水,人、牲畜、車輛就沒有辦法通行了。”次珠說,墨竹這邊的自然環境是,小河道一般情況下沒有水,待到了雨季,就會漲水形成小河,給分散居住的農牧民出行帶來不便。
“我們村上溪橋兩邊,就住著33戶農牧民,溪橋建成前,在遠處有一座老橋,已經是危橋,村民通過河道,枯水季一身灰,雨天一腳泥,一發水就沖橋,人走不了,牛出不去。現在的溪橋,就建在兩邊農牧民居住區的正中間位置,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耐用,受到大家的歡迎。”次珠說,這個小橋五六米寬、七八米長,不大的小型貨車也能跑,實實在在幫助了村民。
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組介紹,第九批援藏工作組在抵藏之初,就開啟了走訪、調研、摸底,發現墨竹工卡縣農牧區內土石橋多達100多座,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為打通農牧民出行的“最先一公里”,“溪橋工程”應需而生,并納入援藏微實事“100+”計劃。
墨竹工卡縣“便民溪橋”。通訊員 洛桑克珠 攝
“便民溪橋”采用工廠預制方式制造的“裝配式”水泥橋,擴大橋梁跨度,拓寬橋面,統一的設計、預制、施工,也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縮短了建設周期。
據墨竹工卡縣交通運輸局統計,僅“便民溪橋”二期工程的實施,就惠及6鄉1鎮1萬余戶4萬余人,解決了農牧民家庭的出行難問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性公共基礎設施,是拓展農村經濟空間、發展壯大農牧產業經濟的重要抓手。開展援藏工作以來,南京市已累計投入2億余元實施通路、通水工程,援建南京路、寧墨路、縣城自來水供水系統等基礎設施項目30多個,顯著改善了縣城發展基礎,使得縣城面積從0.8平方公里擴大至5.2平方公里,縣城人口由5000人增加至1.2萬人;幫助編制鄉鎮發展規劃,實施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著力改善鄉村發展面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力墨竹工卡縣率先創建成為全區第一批自治區級生態縣,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往長效干
村容村貌整治,效果如何?堅持綠色發展,帶來哪些新變化?記者來到工卡鎮塔巴村帕熱組探訪。
帕熱組。通訊員 洛桑克珠 攝
帕熱組位于縣城以東約2公里處,村旁公路兩側綠樹成蔭、干凈整潔,一片片草地上,牛羊成群、恬靜安逸,居民區也家家傳統裝飾,富有民族氣息。
塔巴村黨支部書記帕加說,墨竹工卡縣和南京援藏工作組,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村容村貌,投入相關資金,實施了一批“硬化、亮化、美化、綠化”民心工程,并從人畜分區、垃圾分類、提升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了人居環境改造,讓村莊越來越美。
經過人居環境整治后的墨竹工卡縣工卡鎮塔巴村帕熱組。通訊員 洛桑克珠 攝
為了讓變美的村莊更可持續,他們還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邀請游客進村入戶品嘗酥油茶、糌粑,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給村民帶來持續性、工資性收入的還有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小菜籽油項目。縣榨油廠廠長吳堅旦增說,2021年,榨油廠按照4元/斤的單價收購本地菜籽1253噸,共計生產精煉成品油356噸,年銷售額1281.6萬元。其中,在第三屆南京墨竹周期間與南京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簽訂的訂單約108噸,合計金額636萬元。
西藏墨竹小菜籽油
2022年,墨竹工卡縣榨油廠按照4.5元/斤的單價收購本地菜籽原料512噸,生產精煉成品油106噸,年銷售額719萬元。2022年,榨油廠實現就業2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人、大學生4人、脫貧戶8人、其他勞動力7人,平均每人月工資4500元。同時,為全縣75戶返貧監測戶,共337人進行分紅,分紅資金達33.7萬元。
“我們收購農戶手中小菜籽的價格,比市場價高約1元,也為種植戶增收提供了保障。這一方面的補貼,縣里給了我們大力支持。”吳堅旦增說。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組表示,將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傳承發揚“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援藏精神”,讓黨的光輝照耀雪域高原,奮力譜寫新時代寧墨“山海情”。
南京市將進一步加強交流交往,促進民族團結;深化產業合作,培育造血功能;持續改善民生,增進百姓福祉;強化智力支持,提供人才支撐。
具體將加快格桑花開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強化項目招商,幫助引進一批產業項目,打造一批鄉村振興車間。持續推進墨竹小菜籽油產業發展,推廣油菜種植4.5萬畝左右。開展消費幫扶,組織更多墨竹凈土產品“走出去”,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與此同時,有序推進墨竹高海拔地區供暖改造、溪橋工程等民生項目建設,切實幫助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進“組團式”教育、醫療幫扶,幫助縣人民醫院打造風濕免疫等4個特色科室。更好發揮援藏干部人才傳幫帶作用,“請進來”“走出去”抓好各類干部人才培訓。實施“格桑花開人才+”計劃,舉辦松贊藝術團、“能工巧匠100+”等培訓班,為墨竹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鞏固“大學生就業創業特訓營”成效,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多渠道幫助墨竹大學生就業創業。
新征程上,南京墨竹繼續一家親,漢藏人民永遠心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