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日漸數字化的電信詐騙的手段層出不窮、不斷蔓延,成為危害社會的“大毒瘤”。近年來,全國公安機關深入開展“云劍”“斷卡”“斷流”等專項行動,截至2022年底,公安部門破獲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高達115.6萬起。2022年12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從法治角度預防、遏制和懲治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對于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新形勢下詐騙、網賭、洗錢等各類虛擬貨幣犯罪案件頻發,案件類型趨于多樣化、復合化,犯罪活動趨于組織化、規模化,提高全民反詐意識刻不容緩。“多一人觀影,少一人受騙。”正在熱映的《孤注一擲》無疑是暑期檔最強“反詐黑馬”,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顯示,《孤注一擲》的票房超過了27億,觀眾超過了6600萬,這部聚焦“電信詐騙”的影片,通過揭秘的方式將詐騙這一緊貼群眾生活的題材“奇觀化”,再次引發人們對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的熱議,掀起了全民反詐的新高潮。
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提高全民反詐意識。
突破傳統海報、宣傳折頁、講座等枯燥形式,借助電視、電影、話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能更好提高全民反詐意識。正如影片《孤注一擲》,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化揭露、拆解電信網絡詐騙的套路,展現血腥、黑暗、殘酷的詐騙產業鏈,深入剖析受害者貪心、不甘心的心理,以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方式,更加直觀讓居民群眾了解電信網絡詐騙,以“沉浸式”影視宣傳,讓反詐入眼入腦更入心。
以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賦能全民反詐行動。
電信網絡詐騙相較于傳統詐騙,傳播快、成本低、迷惑強,各類詐騙手段層出不窮,利用“詐騙電話攔截平臺”、“全民反詐App”等人工智能科技手段,打出“人防+技防”組合拳,能有效賦能全民反詐行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有效幫助人工進行線索分析,有效研判溯源資金流動和可疑地址,提高案件偵破的效率,一定程度挽回居民群眾的損失,實現用“魔法打敗魔法”,讓網絡詐騙無處遁形。
全民反詐,重在“人人”。
在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提高全民反詐意識,以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賦能全民反詐行動的同時,也要清楚認識到全民反詐的關鍵在“人人”。在全民反詐的道路上,沒有誰是“局外人”,居民群眾在哪里,反詐工作就要開展到哪里,“一個都不能少!”才能更好從源頭上阻斷居民群眾與電信網絡詐騙之間的鏈接。針對未成年人、求職大學生、老年人等易受騙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案例講解和案例剖析,以“面對面”教授識別的方式,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加強社會經驗不足的學生和信息渠道單一的老年人的防線,努力做到“人人”對涉及財產安全的操作慎之又慎,堅實筑牢“反詐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