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數量再擴容!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8日在京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穩居世界第一。一根網線,串聯起億萬網民,從城市到農村,從行業到領域,互聯網正產生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我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數字社會。放眼望去,一個個拔地而起的5G基站,一條條走村串戶的千兆光網,推動我國互聯網基礎建設全面覆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助力各地網民規模持續提升,昔日“萬物互聯”愿望,如今正映照進現實。
用好網民資源,全面提升經濟“含數量”。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劃出“數字化”一抹亮色。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50.2萬億元,總量居世界第二。如今的中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40%。權重提升的背后,是人工智能、大數據、軟件、電子信息等領域的一批批數字產業集群不斷成長壯大。放眼各場景,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物流等為代表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經濟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當中,日益提升的網民數量,構成了強大的消費能力。上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跑出“黑馬”速度,數量突破600億件,同比增長超17%,引人關注的農村電商正有效助力鄉村振興,賦能幸福生活。與此同時,在線醫療、線上教育、VR線上全景展館、數字消費、智能服務等正深深嵌入人們的“生活圈”,數字經濟駛入快車道,新業態延伸“幸福賬單”。推動經濟質變的實踐直接告訴我們,數字經濟值得深入挖掘,為超過十億網民帶來更大的幸福感、獲得感。
網民規模持續提升,彰顯著我國偏遠農村、邊疆等地區互聯網的普及和覆蓋效果。在我國,“網速”的升級,見證著網絡進步的歷程。新時代十年來,我國固定網絡逐步實現從十兆到千兆的躍升,移動網絡實現從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跨越,經過持續的攻關和創新,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網絡惠民、數字利民,成為我國網絡發展的鮮亮底色。偏遠牧區通了網絡,電信普遍服務不斷完善,一架架“網絡高速路”貫通城鄉,連通各行各業,讓“數字鴻溝”不斷縮小。
然而,數字場景日新月異,網絡迭代就在分秒間。城鄉數字基礎設施存在差異,城鄉數據要素積累有著較大差距,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對于數字鄉村的參與度不夠高,偏遠地區“信息貧困戶”一定程度存在,等等,亟待補齊數字短板,持續縮小“數字鴻溝”。這需要各地起而行之,有力推動“互聯網+”進一步向基層末梢延伸覆蓋,創造更多適應時代特征、順應群眾需求的鄉村數字化應用場景,切實提高基層信息服務水平,讓數字惠民便民更加觸手可及。
信息革命浪潮洶涌澎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浩浩蕩蕩。伴隨而起的,是我國互聯網普及率日益提升。網民規模大,這是我國有別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顯著優勢。如何把“大”化為“強”,推動中國由“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迭代升級,需要從網絡文明、數字文明、技術向善等角度全方位突破,從攻克科技“卡脖子”難題、推動人才資源向“高精尖”等領域富集精準著手,加快信息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扎實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引導制造業等實體經濟觸網上云,不斷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