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無錫:擦亮農業“芯片”,農文旅融合激蕩鄉村振興澎湃活力

    時下,走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宜興大浦基地,只見一個個方方正正的育蝦池里,青蝦種苗正在水中嬉戲。產出的蝦在另一邊室內水池里培育后,就進入露天水池中的細鐵絲網箱里,在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培育下,再進行選育。“經過六代選育,我們才能培育出生長性能更優的青蝦,而現在基地培育的‘太湖3號’即將進行大面積擴繁、養殖。”基地負責人蔣速飛說。

  從觀察、培育,再到挑選、育種,歷經數次更新迭代的精品青蝦種源是無錫積極補齊“種源”短板、破解“三農”難題的縮影。近年來,無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市,推動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積極探索特色育種、田間科技、農文旅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基因密碼”,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無錫樣板。

  做好育種“大文章”

  特色種源打造硬核“農業芯片”

  20多年前,無錫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跑遍全國開展淡水蝦資源調查、不斷開展淡水蝦雜交及多代回交選育實驗,于2008年培育出了雜交青蝦“太湖1號”。生長速度較之前提高30%以上、單位產量提升25%以上,且抗病抗逆力強的“太湖1號”,受到水產養殖戶的歡迎;2017年,克服了無法多代利用等問題,生長性能更優的青蝦“太湖2號”問世;2022年,抗病能力更強、上市率比“太湖2號”又提高11.3%的青蝦“太湖3號”通過了農業農村部新品種審定公示,被列入國家級新品種。

  “這是立足無錫的自然優勢,以太湖蝦為母本進行的選育,國內這么多蝦類當中唯一的新品種。”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介紹說,“青蝦養殖可以說是純粹的生態養殖,對水質環境非常友好”。他認為“新魚米之鄉”,意味著新技術、新空間、新方法、新農人,如何做好“魚”這篇文章,研究中心的育種核心技術在源頭提供了科技支撐。

  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做好選種育種“大文章”,讓更多“金種子”破土而出。

  “無錫19萬余畝養殖水面以螃蟹和四大家魚居多,瞄準‘長江三鮮’等特色水產從種業端發力,可優化提升產業布局,打造新的城市名片。”無錫市農業農村局人士說。

  近日,“申港三鮮”基地,“申港三鮮”公司負責人鄭金良將年初去外地“淘”來的鰣魚親本按公母分別放入池塘養殖。“將外來鰣魚與基地的鰣魚結合后產下魚苗,之后我們再優中選優進行選育……約6年后,體格更強壯的鰣魚新品種就能育成,繁殖能力可回到本世紀初。”鄭金良說。最近基地承接了“長江三鮮”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任務,目前生長性能好的河豚也已進入保種池開展專業化保種,刀魚也即將進入保種程序。

  今年4月,無錫明確“農業強市”戰略,明確要將青蝦、青魚、青蟹等河蕩三青及長江三鮮、太湖三白種質資源優勢發揮出來,至2025年要創1-2個國家級新品種并實行產業化運作。隨著科學育種被提到重要地位,科學養殖的新空間未來可期。

  激活數智“大動能”

  田間科技助力農業“迭代升級”

  先行先試,“數智賦能”推進水蜜桃生產“機器換人”。

  在無錫陽山水蜜桃產業研究所,孫建勤把桃田進行宜機化改造后,拖拉機、植保機、升降平臺等農機快速精準到達每一棵桃樹,作業效率大幅提高。這一蘇南地區首創的水蜜桃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正在解決桃產業人員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現在有400多畝的宜機化示范桃園實現了水蜜桃機耕、植保、除草、施肥、田間轉運、修剪等重體力勞動環節的‘機器換人’。”孫建勤說,面積20畝的桃園,噴霧作業僅需12分鐘就完成了。

  “過去進桃園只能步行,走小路、手提肩挑的情況十分常見。如今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機器換人的智慧種田場景越來越豐富。”惠山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原總園藝師余漢清說。“目前,陽山鎮1000畝高標準水蜜桃核心區已全面啟動建設,目標建成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的新型現代農業樣板園區。”陽山鎮相關負責人說。

  鏡頭轉向北大荒集團·玉祁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占地75畝的巨大稻田畫籠罩在夕陽的點點余暉下,前來“賞秋”的游人絡繹不絕。

  作為錫西片區最大的水稻種植基地,其中600畝示范田只有4名北大荒集團員工耕作,99.8%的機械化率使稻麥兩季的勞動相對輕松。“打造現代都市農文旅融合產業,數字農業帶來了科技內涵的‘彩色季’。”玉祁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墾地合作,技術加持。無人機施肥、機械化耕作,“機器換人”展示出現代化農業的魅力。“北大荒積淀多年的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寬窄行插秧、側深施肥、變量施肥技術加持,克服了許多南方種稻的難題。”王雙超說,與當地數十個種糧大戶攜手,5000畝耕地以北大荒集團的種植標準進行種植,為糧食的高產提供了技術保障。

  錨定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數字賦能,加快建設農科院,加速新品種、新技能、新裝備的推廣應用,積極引進農業科研領域領軍人才,著力構建智慧農業新生態,推動農業機械技術和農業生物技術“雙向發力”,接下來,無錫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進農業高水平科技創新,在生物農業、數字農業、先進農機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助力現代農業內涵式發展,真正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書寫鄉村“大產業”

  鄉村文旅揮毫釋放“田”蜜效應

  藏在鄉村里的小而美精致民宿、飄來濃郁香味的新奇咖啡館、傳來陣陣歡呼聲的團建新場地······新業態、新場景、新消費,自2015年獲評首批全國文明村以來,圍繞特色蜜桃產業發展高歌猛進,惠山區桃源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硬,以實干為筆,延伸并拓展蜜桃產業鏈,深耕農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繪就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美麗畫卷,結出靚麗精神文明之花。

  一大早,桃源村工作人員葛煒露就來到山南頭文化藝術村,這里是桃源村花大力氣打造的鄉村振興新業態,當天,有一批客人前來考察學習山南頭發展模式,葛煒露提前來到場地,檢查了準備工作后,她向記者聊起桃源村從一個經濟貧困村成長為全國文明村的“勵志奮斗史”。

  回憶起初來山南頭時的場景,葛煒露陷入深思:這里幾乎可以用破敗來形容,村集體經濟遲遲找不到“突破口”,村干部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近年來,桃源村聚焦美麗鄉村建設,在立足桃產業,做優桃經濟的基礎上,大力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引進民宿、茶室、咖啡館等文旅項目超20個,農文旅產業集群基本成形,聚力產業振興,吹響共同富裕號角,“集體經濟發展了,村民收入增加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也好做了。”據村書記張谷介紹,預計至年底這里可形成百來個就業崗位,部分外出打工的農民將“回家”就業,充分彰顯產、村、人融合發展的樣板效應。

  建設農業強市,必須不斷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體現特色,在更多領域和關鍵環節突破提升,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加速度提升科技裝備能力、大手筆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高品質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等方面推動無錫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新時代魚米之鄉“無錫答卷”注入強勁脈動。(本網綜合)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