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躬耕教壇,強國有我!一起祝他們節日快樂

躬耕教壇,強國有我!明天,我們將迎來第39個教師節。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記者走訪江蘇教育界“大先生”們。他們有的來自普通的中小學,有的來自特教學校,有的來自邊遠山區,有的是來自高校科研一線。雖然教育領域不同,從他們身上,我們都能找尋到“大先生”的閃光品質,感受他們對育人之責的擔當、專業能力的詮釋和如水師愛的光輝。他們的師者情懷,展現了100多萬新時代江蘇教育工作者的風采。

站上三尺講臺,“大先生”的人生坐標鐫刻在培養時代新人上

“個人發展要與時代同向同行,要與國家的重大戰略緊密融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善于發現真問題,解決真難題,敢于創新,努力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技術。”作為一位科學家,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的堅定信念。

大先生,當放眼世界新變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如何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單忠德說,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高校必須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學手段,聚焦‘國之大者’,精準服務國家戰略人才需求。”

今年開學第一課,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為新入學的大學生們演算一個算式:“1.01的365次方=37.78,0.99的365次方=0.0255。”這個習慣,他保持了很多年。張洪程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每一天比人家多擠出一點點時間,長期積累必然有所成。”

張洪程,用汗水在常年耕耘的泥土上寫出一個“大”字。他生于農村,長在農村,當過農民,經歷過農產品短缺的時代,自從從事農業教育與科研以來,他就把怎么讓農民種地更加輕松,讓人們吃得飽、吃得好和吃得健康作為自己的人生使命。為了讓成果走出實驗室,他長年累月奔走鄉間田頭。每年一到育秧、移栽等水稻生長關鍵時節,張洪程總會第一時間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戶進行“零距離”農業技術指導。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他的足跡遍布了蘇、浙、皖、贛等十多個省份。張洪程常說:“天天和土壤、作物、農民打交道,我認為是一個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

師者,育人播種,遍地開花。多年來,張洪程依托“院士工作站”“院士創新試驗基地”等平臺,帶領一屆屆學生們走進農村鄉間,俯身搞科研、積極做服務,師生協同把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間。由他先后培養的100多位博碩士研究生分布在國家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和科研院所等,不少已成為行業專家與業務骨干,繼續用青春和汗水服務著國家“三農”事業發展。

上好每一堂課,“大先生”是孩子有幸遇到的好老師

“新的征程開始了!第32年做班主任,第33年教語文。”今年開學時,江蘇省昆山市葛江中學教師于潔感慨道。許多人問過她一個相同的問題:你做班主任30年,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她笑道:如果我回答“情懷”“熱愛”,你一定嘆口氣說:算了,不想聽了。那我要是說點別的呢?你想不想聽聽?

大先生,著眼于“繡花針”功夫。她解釋,教師必須面對的,是正在成長中的學生站在她的身邊,教師要帶著他們翻山越嶺,陪伴他們一段人生路。當自己苦口婆心指責一個學生的犯錯,自己嘴巴里滔滔不絕的都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校規校紀,可學生似乎沒有什么反應。于是,她慢慢意識到,和學生講道理時,先不要急著張嘴就來,更不要引經據典滔滔不絕,而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再用最干脆利落的話表達,寫在紙條上留言板上更好。“看到學生犯錯,想喊過來要開始說教時,你可以先深呼吸6秒,去倒杯水、批幾本作業,等自己的火氣平靜下來了再好好說話。可以讓學生坐在身邊,拿張紙把自己想說的寫給他看,讓他也在紙上寫自己的話,就像面對面發微信一樣,無聲無息卻又把該說的都說了。”

大先生,當扎根教育,爭當敬業奉獻先鋒。江蘇省姜堰中學教師孫友新從教38年來,胸懷教育夢,抒寫奉獻詩。長年無休止的超負荷工作,嚴重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身患慢性腎病,仍勤奮刻苦工作,忠于職守。他深入教學一線,每年聽課近100節,參與相關備課組集體備課和考情分析近40次,被師生稱為“全天候老師”。

面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的人才培養誤區,他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學校開設了80多個學生社團,增設了“中醫文化”“量子力學”等10多門校本課程,為學生成長提供豐富的、個性化的選擇。聚焦新課程實施和新高考改革,孫友新大力推進“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研究,形成了“三過程、三注重、三追求”的生命課堂教學范式。

“大學是人的再生產和知識再生產的場所。無論是本科生的教學還是研究生的培養,我們都要培養學生對真理的追求與信仰,培養他們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建軍說。做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實踐者、我國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的建設者,顧建軍基于對勞動教育領域的長期積累,深入參與了我國新時代勞動教育理論體系、課程體系、實踐體系的建設,主持了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勞動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等的研制。同時,他還努力領跑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發展,通過提供咨詢報告、主持課程標準研制、強化高層次人才培養、實施教育實驗等不斷推進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2014年以來,他結合通用技術課程標準研制,創新性構建了“技術與工程”的選擇性必修模塊,進一步引領高水平科技人才自主培養。

靜水流深,“大先生”用教育之光照亮孩子們的“詩與遠方”

“我雖然一生只有一個稱號,一個普通的初中教師,但是我活得很實在。我很幸福。”今年84歲高齡、有著66年教齡的南通市啟秀中學教師李庾南,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從“姐姐班主任”成為“奶奶班主任”。  

今年暑假,李庾南第8次赴蘭州送教。越是工作時間長,李庾南就越離不開講臺,越離不開學生。當上人民教師那就意味著,一生的歷練,一生的奉獻。講臺、學生,就是她生活的內容,也構成了生命的主要部分之一。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班級那是根,所有我的所謂研究成果收獲,都源自這個根上長出來的。如果我離開了課堂,我就是無本之木了,也是無源之水了,就干涸了。”

“我陪伴盲童一起漫步音樂的殿堂已經30多年了。”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華桂明將自己的教師生涯演奏成了和盲童們一起進步的鏗鏘樂章。教盲孩子們學樂器,孩子看不見姿勢,就讓他們摸臉摸嘴;孩子們記不得樂譜,就拿出毛筆畫放大樂譜給低視力孩子看,用自費購買的錄音機給全盲孩子唱譜錄音。30年來,他扎根特教,全部時間都奉獻給盲童的器樂教育事業,先后創建了揚州特校茉莉花盲童民樂隊、管樂團、電聲樂隊。他帶領盲童管樂團33名同學亮相2008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用30年的堅持和堅守,成為照亮一批批盲孩子黑暗世界里不斷前進的明燈。

盱眙縣仇集中學教師吳凱扎根山區二十一載,單腿立教十二年。2011年10月,一場車禍奪去了吳凱的左腿。在家休養時,許多學生來看望他:“吳老師,你什么時候回來上課呀?”半年后,吳凱穿上假肢回到了學校。在擔任校長前,吳凱一直堅持做班主任。“他的工作量比我們老師高出許多,上課都是‘一站到底’。”他的同事都很佩服。因為長期站著授課,吳凱原本健全的右腿關節現在已經彎曲,走得多了,或者站得久了,殘肢還會被假肢磨破滲血。擔任校長后,吳凱除了上課還要做好管理工作。操場、食堂、宿舍,哪里有學生哪里就有他蹣跚的身影,每天都要走一萬步以上。

吳凱把校園里6畝閑置地劃分給各個“愛心家庭”,讓山爸山媽帶著山娃種植。為了給孩子們送上夏日清涼,吳凱向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募捐,為9個班級安裝了18臺空調。2016年,他發起“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山娃的“1+2=1”志愿服務,七年來,吳凱帶領山爸山媽團隊為學校300余名留守兒童“配對”了78個“愛心家庭”。2019年,盱眙縣委向全縣推廣。目前,全縣組建了2053個“愛心家庭”,共有4000多名留守兒童從中受益。   

“我至今仍清晰記得去年中秋,在愛心家庭組建過程中,一個七年級男生撲到我懷里的那份急切。那一刻,再次讓我銘記要努力做學生愛戴的老師。我們這些山村教師,不能只傳授知識,給這些孩子家庭的溫暖、父母般的愛護同樣重要。”吳凱說,娃娃要走出大山,最好的出路是教育。“我守在這里,給山娃以希望、以力量,讓他們走出大山去,再回到大山來,為鄉村振興貢獻我們的力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鄭焱 程曉琳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