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走進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寧商共建車厘子產業園一期項目現場,入眼便是一片片整齊劃一的車厘子溫棚和采摘園,在果園務工的村民正在除草、澆水;在二期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忙碌有序地進行施工作業……該產業園是南京市與柞水縣的合作共建項目,也是柞水縣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點項目。通過南京雄厚的科研實力與柞水縣優渥的自然環境強強聯合,徹底擺脫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使當地車厘子組培和高效種植進入產業化和現代化生產的快速發展階段。
近年來,在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中,南京堅持以產業發展為引領,不斷挖掘特色、打造品牌,拓寬合作領域,助力東西部協作結出碩果累累。
找準發展定位,走穩轉型升級之路
近日,南京市棲霞區的一項經驗成功入選2022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典型經驗做法,被全國推廣。該經驗有何獨到之處?實際效果如何?記者在商洛市商州區電子科技產業園找到了答案。
未走進園區,一棟廠房外墻上的標語就讓人萌生暖意——“蘇陜一家親 寧商攜手行”。蘇陜協作始于1996年,該產業園的前身是商州區產業脫貧示范園。原先的園區定位雜亂,有什么企業就進什么企業,有做豆腐的、做口罩的、生產線束的,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為重塑發展模式,實現產業升級,2022年初棲霞區對口幫扶商州區聯絡組開始對原有的產業園區進行重新規劃和定位。
聯絡組工作人員介紹,考慮到園區緊鄰商洛高新區、原先就有一些電子企業的產業基礎,所以才以電子科技為定位,打造一個具有完整上下游產業鏈的電子科技園區。經過聯絡組對接企業實地考察洽談,成功招引工業級無人機生產基地項目、動力儲能PACK封裝鋰電項目、新維視光電顯示項目等7家東部企業入駐園區。“目前,園區初步形成了總規模5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南京對口幫扶商洛工作組組長、商洛市政府副秘書長蒯旭光說。
棲霞區與商州區通過“轉、引、育、帶”關鍵四步共建產業園,建立的是“鳳凰涅槃”的信心,迎來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墨竹工卡縣工卡鎮塔巴村村貌。 通訊員 洛桑克珠 攝
挖掘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工卡鎮塔巴村位于318國道沿線。這里不僅風景優美、交通便利,還是遠近聞名的制陶地。其陶藝文化已有上千年歷史,塔巴人祖祖輩輩用當地的紅泥、白泥生產出各類造型精美的釉彩陶器。2006年,塔巴陶器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陶器在藏族群眾生活中擔當著重要角色,燒飯、喝茶、飲酒、儲糧、盛水、裝油都離不開它。但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塔巴陶器被各類實惠美觀的塑料、鋼鐵等其他材質器物所取代。長期以來的制作分散,再加上生產規模較小,使其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為了讓這項非遺技藝煥發新生命,2019年在南京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的推動下,塔巴陶瓷所在村工卡鎮塔巴村引入南京彌盛陶瓷,雙方成立了合資公司。過去村民制陶都是零售,需要自己騎著騾子去拉薩售賣。公司入駐后,全方位研究開發制作工藝,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產品質量、銷量實現雙提升。該項目不僅推動了非遺活化,還進一步帶動了就業,促進當地群眾增收。
2021年6月,墨竹工卡縣非遺塔巴陶瓷新的生產基地落成,就位于由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規劃援建的格桑花開產業園。該園區分二期建設,共投入援藏資金6680萬元,填補了墨竹工卡縣產業園區的空白,圍繞在地資源、在地市場、在地就業來招引項目、招引企業、招引產業,通過打造“鄉村振興車間”,幫助墨竹工卡縣加快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打造文化名片,推動文旅同頻共振
伊犁六星街,街如其名,六條主干道從中心向外輻射,將街區分成六個扇形區域,從空中俯瞰,宛如一顆六角星。因其色彩斑斕、民族風情濃郁,成為新疆旅游著名的網紅打卡地。暑期是新疆旅游旺季,凌晨時分,六星街區依舊人頭攢動。
作為一個距今約90年歷史的傳統街區,如何順應休閑度假旅游新態勢煥發新活力?南京援疆工作組經過多次深入實地調研,將六星街定位于“音樂小鎮”。2020年,南京工作組繼民俗文化陳列館、手風琴珍藏館建好后,又投資500萬元在六星街打造了音樂庭院。在音樂庭院里,有一架世界上最大的手風琴,許多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來。
為釋放旅游市場更大潛力,南京工作組引導各族居民打造文旅新場景。如今漫步在六星街,耳畔不時傳來悠揚的手風琴聲,各族居民帶來歡快的舞蹈,不斷豐富著游客們的感官體驗。民宿客棧、特色餐飲、手工作坊、文創集市、音樂角等豐富的休閑度假產品,令人目不暇接。
據了解,第十批南京援疆工作組堅持將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產業援疆和富民興疆的重要引擎,深入挖掘受援地文化旅游資源優勢。伊寧不僅打造了“漢家公主”“王蒙主題文化”等多張文化名片,還對景區旅游服務質量進行全方位提升改造。南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讓伊寧的“旅游飯碗”越端越穩,“旅游飯”越吃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