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江流萬里,綿延不絕;文脈悠遠,與古為新。青年干部當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勇擔文化傳承之責、力踐文化創新之行,讓文化之水流之愈遠、流之愈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翻開歷史的書頁,從“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理念;從“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到“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交往之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閃耀著指導實踐發展的經驗智慧,蘊藏著破解時代難題的深刻啟示,不僅滋養了中華兒女向上向善的氣質品格,更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只有深刻了解自己的來時路,才能有底氣、有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只有充滿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青年干部應常懷敬畏之心,重視文化學習,潛心閱讀古籍經典,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突出特性,追本溯源歷史文脈,深入挖掘先賢榜樣忠誠堅毅、矢志不渝的精神富礦,梳理提煉優秀成分,在探尋文化源流中厚植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底蘊,將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扛在肩上。
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既要堅定不移地在傳承中發揚,更要秉持開放包容,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壘,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探索交流互鑒的模式,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在文化交流互鑒中,青年干部應主動承擔起“接力者”“傳遞者”角色,既講好“何以家鄉”“何以中國”的本土故事,也緊跟時代前沿、師從優秀典范,在求同存異、鍛長補短中共同進步。
從衣袂飄舉、搖曳生姿,煥活古典文物的《唐宮夜宴》,到以人擬畫、以畫繪舞,描摹丹青意蘊的《只此青綠》,再到科技助力、詩詞為媒,重現大唐神韻的《長安三萬里》……如果說悠久歷史賦予了中華文化獨特的氣質稟賦,那么守正創新方能成就中華文明蓬勃的繁榮景象。青年干部應堅持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敢于嘗試、勇于創新,找準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的契合點,依托新科技、嵌入新元素,創作出更多“接地氣”“冒熱氣”“有靈氣”的文藝作品,真正讓文化“承古”也“流新”。
(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