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9月17日,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次歷時13年的申遺成功,既填補了目前世界遺產中沒有以茶為主題的文化遺產的空白,也標志著我國世界遺產增至57項,更向世人展示了“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案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何以成為全球首個茶文化世界遺產?據媒體報道,公元10世紀以來,布朗族先民發現和認識了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系統,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值得一提的是,5片完整的古茶林,古茶林中的9個傳統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間的3片分隔防護森林,是此次申遺的遺產要素。這里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新起點,新征程,新使命。遠山、近舍、炊煙、茶香……“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新起點。回首望,傳統的林下茶種植方式有效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而這里的居民堅持在傳承與發展中保護,特別是由原來的四季采茶變為一年只采春、秋兩季,以及鼓勵發展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等,更是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向未來,以申遺成功為新起點,只要我們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不斷深挖文化內涵、注入時代價值,就一定能讓古茶林走向更大舞臺、贏得更多喝彩。
每一個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生活的一個片段,也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所銘刻下歷史的文脈、民族的記憶、精神的基因,更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與此同時,凝結在文化遺產之中的文明底蘊,不僅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座,還為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深厚滋養。奮進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就一定能更好地豐富大眾的歷史文化滋養,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是一個國家澎湃恢弘的文化氣象,是一個民族矢志復興的精神圖景。站在新起點、奮進新征程,在加強規劃、應對氣候變化、鼓勵村民參與、規范旅游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突出普遍價值永續傳承,并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就一定能不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現一個更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