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到鹽城射陽、濱海、響水等地調研。他強調,作為江蘇沿海地理中心城市、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鹽城發展潛力巨大,沿海各縣更是機遇無限。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握戰略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堅定不移推動安全發展、綠色低碳發展、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藍色板塊”,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推進可持續發展,讓“藍色板塊”生態本色更顯。江蘇是海洋大省,海岸線長達954公里,海洋資源稟賦優良,海洋發展歷史悠久,海洋文化底蘊深厚。過去的十年,要問哪些變化江蘇人印象深刻,除了“腰包”鼓起、生活向好、民生升級等可感可觸的變化外,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都是非常顯眼、亮眼的部分。近年來,江蘇像守護綠水青山一樣呵護海洋,一手抓整治修復、放大生態優勢,一手抓產業培育、挖掘發展潛力,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圖景展現在人們眼前。
打造“水運江蘇”,讓“藍色板塊”經濟成色更亮。水運是經濟、開放、綠色優勢最為突出的運輸方式。作為全國水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既擁有大江、大海,又擁有大河、大湖,打造“水運江蘇”資源條件得天獨厚。今年3月,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的意見》,提出進一步發揮江蘇水運優勢,加快建設覆蓋更廣、標準更高、聯動更暢、效益更好的現代化水運體系,更好地服務保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推動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幅“水韻江蘇”與“水運江蘇”交相輝映的美麗畫卷將徐徐展開。
堅持科技創新,讓“藍色板塊”惠民底色更足。正是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才能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科技瓶頸;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海洋種業研發、海洋漁業發展才能更加前途無量,“藍色板塊”才能進一步托起老百姓“穩穩的幸?!?。海產品是優質食材的來源,對于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具有重要價值。近年來,通過對相關海水魚蝦的良種選育、種苗繁育等開展研究工作,給漁業種子裝上了“中國芯”,一系列海洋種業上的新突破,既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又為端穩中國糧食飯碗增添了一份“海之力”,推動“吃得飽”向“吃得好”的高品質生活華麗轉變。
回顧歷史,江蘇因海而興、因海而富;展望未來,富饒廣袤的藍海孕育著新生機。我們要全力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海洋強省建設,讓“藍色板塊”本色更顯、成色更亮、底色更足,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