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9月25日,2023江蘇—德國經貿合作交流會在太倉舉行。交流會由省商務廳、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歐企業聯盟、中國德國商會、德國斯圖加特大區、德國北威州國際商務署給予支持。
老朋友帶來新合作,務實互作鋪就互利共贏之路。當天,眾多德國經貿機構和企業帶著投資計劃與合作展望到會交流,并于現場簽約了22個項目,涉及工業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綠色環保、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此外,GIZ中德(太倉)能效網絡小組助力綠色發展成果發布,AHK學院、“五庭協同”對德合作司法服務工作站、公安SEE德企服務站、漢堡港與太倉港合作備忘錄等合作也現場揭牌,這些經貿領域的深度牽手,意味著江蘇與德國將在產業人才培養、知識產權保護、物流服務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雙向互動。
“2022 年,江蘇與德國貿易額達332億美元,占同年中德雙邊貿易額近15%。德國對華投資的五分之一落地江蘇。”商務部歐洲司二級巡視員黃岳峰在致辭中表示,太倉、昆山、金壇等地在高端制造、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等領域開展對德合作成效顯著,南京、揚州、宿遷等也在積板打造以德企為主的中小企業集群。他期待,江蘇深入總結經驗,進一步提升對德合作水平,加快建設中德( 太倉)產業合作示范區,為推動中德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江蘇與德國“雙向奔赴”的背后,是雙方發展戰略的高度契合,資源稟賦與產業結構的深度互補。據統計,截至目前,德國在江蘇的投資項目達2195個,累計投資額超過70億美元,于此同時,德國也是江蘇企業在歐盟投資最多的國家。“一直以來,江蘇十分重視加強與德國的經貿交流合作,太倉,金壇等地已經成為德資企業看好的產業集聚區,以太倉為例,已有近500家德資企業落戶,正在高質量建設中德(太倉)產業合作示范區。”省商務廳黨組成員、省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湯大軍介紹,當前,江蘇正在聚力打造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50條優勢產業鏈,今年,江蘇還出臺了制造業利用外資和外資研發中心鼓勵政策,并將修訂出臺新版外資總部經濟鼓勵政策,“期待廣大德資企業積極參與江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拓展在江蘇的研發創新等功能,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贏。”
同樣身處內河臨近大海,相距兩萬多海里的德國漢堡港與太倉港將“相近相親”。根據簽約的合作備忘錄,太倉市人民政府、江蘇太倉港口管理委員會、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意向共同投資太倉港及太倉物流配套基礎設施,共同探索在港口綠色環保、技術咨詢、信息化服務及供應鏈金融等方面實現更多合作機會,促進更多“漢堡港經驗”能夠在太倉港落地開花。三方還將建立常態化交流聯系機制,在物貿發展、項目建設和港航優勢資源互補、共享,通過互訪學習、深化交流、有效互動,推動今后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拓展合作新空間,共創共同發展新格局。
“當前,港口行業面臨很多挑戰,在2022全球百大集裝箱港口排名中,漢堡港和太倉港分別位列第21和22位,這就是兩個港口天然的合作優勢。”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亞太區首席代表安克表示,隨著環保、節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漢堡港和太倉港的合作會更加密切,“比較直觀的一點就是港口吞吐量會進一步增長,這也會為雙方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兩座城市之間的紐帶和聯結也會持續加強。”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