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過半,丹桂飄香,我們又一次收到明月邀約,迎來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中秋。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節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時,已成為中國主要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從秦磚漢瓦到唐風宋韻,一輪明月盛滿了一個個中國故事。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秋不再只是一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更像是一條精神紐帶將具有共同文化根脈的人們牢牢凝聚在一起。
民族精神,文化為魂,過好今天的中秋節,就要在文化涵養上多下功夫。江蘇開展拜月儀式、無人機燈光秀、詩詞大會、星空大會等系列活動,在深入闡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同時,通過數字科技賦能傳統節日多元表達;上海開展“仲秋月神游”活動,盛裝的妙齡女子結伴而出,思月瀅瀅,望月而拜,集體祈愿幸福美滿,年輕的國風舞者蹁躚騰躍,歡歌飛揚,再現古時江南仲秋時節的風俗雅意……一個個活動,人們能從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賡續,亦能捕捉到時代元素的植入,大家在看表演、嘗月餅中更好地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更加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時代大潮滾滾,傳統文化的光芒始終如皎月照人。中秋蘊含著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希冀守望。可今天的團聚,何嘗不是得益于祖國的日新又新:高鐵一日千里,縮短了家的距離;互聯網高效便捷,親情的紐帶編織綿密;故鄉的綠水青山,喚回更多游子……我們過中秋佳節,是在變遷的時代感受團圓的溫暖和力量,在變化的時間里感悟不變的文化基因,是精神尋根、是文化傳承,這也是節日的價值所在。
在新時代的一撇一捺里,“團圓”有了更具體更現實的表達。戍守邊疆的軍人,他們守護腳下的熱土,才有山河無恙;堅守崗位的公安民警,他們為了萬家平安而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無數人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轉化為對國家、對同胞的熱愛與信賴。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中秋節背后的民族文化情感依然質樸而深沉。
今年中秋之后便是烈士紀念日,緊接著就是國慶節,這也成了某種隱喻:中秋指向了“家”,烈士紀念日則涵含著“情”,國慶又特殊著一“國”字,三者接續,讓“家國情懷”在節點性召喚中更顯沉厚。今天,我們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正因如此,就更加需要我們把家國情懷熔鑄于自信的堅守、刻寫在平凡的崗位、融入不懈的奮斗。
明月如鏡,照見過去,也將照亮未來。一輪“皓月”,是炎黃子孫永遠相通的心靈圖騰;一輪“皓月”,亦能照亮了我們創造美好生活、建設強大國家的前路。讓我們在這旖旎的月光下,賡續傳統、大步前行,愿每個家庭都能團圓安康,在國家前進的步伐中收獲幸福。(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