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豐登果飄香,稻菽卷起千層浪。金秋時節,寬闊平整的田野里,只見機器不見人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無錫市錫山區把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技術融為一體,依托在農業生產中布置的各種傳感器和無線通信網絡,隨時掌握農場各項信息,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管理好農田。
無人農場數字化管理
農機數字化是農業發展的“新引擎”。錫山區正在太湖水稻示范園籌建一個全流程、全覆蓋的無人化農場,目前已有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植保機、無人駕駛收割機、植保用無人機等設備投入使用。
“無人化農場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機械只是其中一部分,必須和高標準農田、優質的種子、高效的工作模式相結合,不然再好的機械也發揮不出真正的作用。”無錫市農業裝備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建國介紹說,“現在我們的智能農機裝備還處于探索試驗階段,未來作業機械將完全實現自主作業,也不需要人工遙控,依靠智能技術和算法替代人工決策,真正實現‘天空地’一體化,讓農業生產由經驗農業轉向技術農業和算法農業。”
基因編輯培育新品種
如果說農機是農業發展的“動力”,那么種子就是“基礎”。十年時間,錫山本地稻種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少不了基因編輯這項關鍵技術。
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或過程。就水稻育種而言,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定向篩選某些特定需要的性狀,節約育種時間。2021年優質常規粳稻新品種“錫稻1號”成為無錫第一個通過江蘇省審定可推廣種植的常規稻品種,2022年“錫稻2號”成功通過審定。這也是無錫水稻生物育種技術實現的新跨越。
無錫—浙大生物農業研究中心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主要是利用CRISPR/Cas9技術(一種基因治療法)對水稻相關基因進行編輯與改造。當前,該中心已連續5年實現年產加倍單倍體(DH系)植株6萬株以上,成為國內外水稻單倍體育種規模最大的基地,培育出的加倍單倍體性狀穩定,攜帶所需的抗病基因,可以在不同稻區同步開展新品種選育,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業“芯片”。
智慧農業助力大增產
在2022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發布的10個“數字城市典型場景”中,由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的“物聯網+特色農業”新業態場景成功入選。在這個“智慧”的農業產業園區里,物聯網等“聰明的技術”正全方位覆蓋到園區的各個領域,從實時監測空氣、土壤的“智慧稻草人”到智能化灌溉系統,從種植大棚內廣泛運用的電子眼、傳感器到通過云計算整合大數據進行分析的智能農業服務平臺,物聯技術的立體化應用漸入佳境。
“通過物聯網技術對大數據收集分析,借助水肥一體化設備和5G通信技術,我們已經實現了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及智能分析,相較傳統種植方式,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時,能夠減少人工投入,并且實現增產30%左右。”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近年來,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借助全區農業數字化綜合運營服務管理平臺,主動探索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運用生態農業領域的新技術、新裝備,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形成了綠色、生態、可持續的農業新產業新業態,讓更多農民富起來,讓糧食安全更穩固。(本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