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聲音,我們愿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新江蘇評論員 蘇青
今年的國慶“黃金周”,人們的出游熱情被充分點燃,文旅消費市場供需兩旺。這幾日,多個省、市亮出文旅消費“成績單”:假期前四天,江蘇共接待游客3516.56萬人次,前三天全省的文旅消費總額達85.46億元;內蒙古中秋國慶假期前五日實現國內旅游收入99.33億元,是去年同期的6.31倍;湖北省假期前五天接待游客1197.44萬人次,旅游收入33.90億元,同比增長94.60%……
10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2023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9.5%。一串串數據有力地詮釋著國內文旅行業的加快復蘇。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今年黃金周期間的文旅消費市場無疑穩定了預期、提振了信心,折射出中國經濟強大的活力與韌性。
既要看到成績,更要保持清醒。“成績單”雖搶眼,背后的不足也不容忽視。從酒店價格“報復性上漲”及一度沖上熱搜的“樓梯間房”,到熱門高鐵線路“一票難求”,再到某景區游客排隊3小時才坐上擺渡車,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國內文旅產業端和消費端復蘇進度的不匹配,并向文旅部門和相關行業釋放一個信號:資源的供給尚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眼下,文旅產業已是人們參與度普遍較高的幸福產業,也是提振消費的主力軍。每逢節假日,旅游休閑消費就成了國人的標配。所以,我們不妨把目光放長遠些,切不可滿足于一時的紅火,而應以“長紅”為目標,抓住文旅消費的復蘇契機乘勢而上,維持文旅消費“熱度”。這意味著,各地的文旅部門和文旅行業從業者應聚焦擴容提質,向市場提供多層次、多需求和不同價格區間的產品,以優質服務滿足特色化、分眾化的旅游需求。一句話,就是要更好玩。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假期,我們已經看到不少地市、部門圍繞優化游客體驗,做了很多功課。比如,江蘇各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節慶“菜單”,在各大景區舉辦非遺展演、民俗表演等增加游客的互動感、參與感;湖南郴州仰天湖大草原風景區將開園時間提早到上午7時,并將每日接駁的中巴車增加到40臺來確保游客出行順暢;湖北襄陽南漳縣一派出所將院子內的停車位對外“開放”,供來附近游玩的市民使用……
細節之處見功夫。這些做法里藏著一座城市或一個景區用心用情的智慧,而實踐起來或許也并不難。因為,人們假期出游的目的無非是放松身心、拓寬見識,少排隊、少堵車、多些選擇就能令人身心舒暢。所以,只要多一些暖心、貼心、用心,也許就能讓遠道而來的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返。
誠然,文旅產業端和消費端的復蘇進度不可能完全匹配,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于長遠處著眼,于細微處著力,定能通過產業端的優化升級來提振消費,進而延續供需兩旺的良好勢頭,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爆火難得,“長紅”不易,我們樂見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旅產品以及更多細致周到的服務,讓游客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助力文旅消費為經濟的加速發展持續注入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