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開幕式在陜西省榆林市舉辦。年會以“打造非遺年度名片、綻放非遺絢麗色彩”為主題,同步舉辦非遺論壇、非遺大集等活動,旨在進一步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相連接。(2月22日人民日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記憶的“活化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加大非遺文化傳承、弘揚、守護、宣傳,讓非遺文化向新而生,煥發新時代絢麗光彩。
讓非遺綻放絢麗色彩,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產品、服務和旅游項目,利用豐富的非遺元素,設立非遺文化展示和演出場所,不斷豐富文化旅游內涵,推進非遺產業化,打造出一批彰顯非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區景點,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近年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在中國應運而生,根據地域、民族等特點,在核心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中,擴大非遺藝術衍生產品生產,提高傳承人的地位和收入,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成為助推地方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從而確保非遺在服務經濟發展的實踐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讓非遺綻放絢麗色彩,人才是非遺巨樹開枝散葉的根本動力。傳承有人才,非遺就有未來。近年來,各地不斷強化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有力促進了非遺傳承與保護。面向未來,要牢固樹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導向,完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對各級非遺傳承人實行認證評估和動態管理,通過研修培訓、實地展演、直播交流等方式,為傳承人提升技能藝能搭建平臺、提供機會。同時,拓展人才培養渠道,吸引更多有熱情、有潛力、有特長的年輕人加入到非遺傳承隊伍中來,提高非遺保護專業隊伍工作水平,確保非遺傳承生生不息,讓非遺的保護從“獨角戲”轉變為“大合唱”,推動人才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勁動能。
世間萬物,唯有創新,方能前進,才會永恒。讓非遺綻放絢麗色彩,實現永續發展,需要在創新傳承上下功夫,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合理利用非遺資源,賦予非遺工藝新功能、新設計、新理念,強化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和市場意識,衍生創作出一系列既有文化特色又有高附加值的“爆款”產品,讓傳統非遺從展柜“走”向豐富百姓生活。一方面積極推動非遺產業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創新“非遺+文創”“非遺+旅游”“非遺+就業”“非遺+餐飲”等發展方式,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傳統文化與潮流體驗有機融合,打造強有力的特色文化IP,讓非遺技藝“潮”起來,讓非遺文化火“出圈”,切實滿足廣大群眾時尚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非遺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只要激活非遺文化價值,汲取非遺文明力量,就能為經濟文化建設注入堅實底氣和強大動力,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迷人的時代新光彩。(日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