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追溯往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如星光般璀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精氣神。重視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推進復興偉業的應有之義,厚植文化根脈,講好中國故事,才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煥發生動光彩。
先秦辭賦、諸子百家、唐詩宋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良多,宛如一座待發掘的寶庫。撥開經典詩篇的扉頁,既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樂觀,也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系蒼生;既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也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人格宣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芒閃爍在每一位華夏兒女的精神記憶之中。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和寶貴核心。奮進新時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迫切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持續且深沉的力量,共筑思想基礎、共享文化盛宴。在深挖細掘中不斷壯大文化傳承的原始材料和不竭源泉,賦予文化傳承更多的生命力和成長力。
“數字敦煌” 借助數字復制的“翅膀”飛出石窟,“唐宮夜宴”一曲傾世唐風舞,東方的“博物館奇妙夜”復活了盛唐萬象,短視頻“逃出大英博物館”成為網絡爆款......做好文化傳承要結合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激活文化傳播的深層性價值。如通過農旅、文旅融合等方式將文化傳播出去,利用線上“平臺+直播”和線下“現場研學+沉浸體驗”的傳播模式提升文化傳播效能,豐富傳統民居、文物古跡、田園景觀、民族節日等特色文化底蘊,并巧妙融合時代科技元素加以創新,提升文化發展生命力與吸引力。文化創新是推動中華文明向前發展的第一動力,著眼當下、緊貼實際、回應時代,推動文化傳承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強化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生物的多樣性創造了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文明的多樣性則造就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有數據顯示,我國已在159個國家,設立了150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累計培養各類學員1300多萬人,全球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500萬,累計學習使用人數接近2億人……一個個數據激蕩著中國文化在世界浪潮中流動的鏗鏘節奏,也鑄就了我國與各國之間的民心相通,為共敘友好、共話合作、共謀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下,各國之間的聯系越發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逐漸形成。做好文化傳承不是閉門造車、閉關自守;而是取長補短、交流合作,當秉持開放包容的姿態,持續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打破文明隔閡、破解文明沖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承擔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使命。(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