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創成國家3A級景區1個、“國家森林鄉村”1個、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范村”1個、省級“特色示范村”2個、省“健康村”2個,省級水利風景區1處……近年來,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江心洲生態農業園區(以下簡稱“江心園區”)生態成果豐碩,體現在老百姓生活中,就是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居住環境變美了,生活日子變好了。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我們的不二選擇。”江心園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江心園區最珍貴的家底是生態家底,最重要的潛力是環境潛力,只有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富民路子才會越走越寬。
追青逐綠 生態先行
夏秋之交,是橘江里一年中最美的時節。但見御龍河,河水微漾、波光粼粼;依河而建的房屋前后,滿眼是碧綠待熟的柑橘,沉甸甸地壓彎了枝頭;路邊高大挺拔的銀杏樹,那一片片扇形樹葉已做好了“換裝”的準備,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綠得透亮,黃得耀眼……橘江里,這個普通不過的自然村是整個園區里唯一的國家級3A景區。那么,小村莊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為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的?
據橘江里所在五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姚晨介紹,村里堅持打好“生態牌”,從環境治理入手,走出一條環境與經濟“兩相宜”的發展之路。據了解,憑借獨特的水鄉風光,橘江里成功打造了民宿一條街,擁有8家特色民宿、13家農家樂,“鄉村旅游”在這里蓬勃發展。
橘江里的嬗變,是江心園區把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資本”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園區堅持追青逐綠,向美而行,錨定“打造宜居、宜游、宜業的城市后花園”目標,把整島當作一個景區規劃,制定了“點面結合、整村推進、特色打造”路線圖,加大對環境的整治力度,攻重點、克難點、治全域,鄉村“顏值”不斷刷新,田園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潛力日漸顯現,良好生態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點。
靶向發力 精準施治
作為長江中下游的沉積沙洲,江心園區四面環水,島內河塘溝渠縱橫交錯,水資源豐富。園區緊盯水環境治理,做足“水”文章,打造江島水鄉。御隆河是一條貫穿園區的主河道,排澇、灌溉功能突出。園區以御隆河特色水景為軸、以排澇總站水利樞紐為核,打造水利文化展示區與橘江里文化休閑區,建成了全區首家省級水利風景區和河長制主題公園,不僅展現了水利風貌、弘揚地方水文化,還進一步提升了全島的水生態環境,江南水鄉韻味得到完美呈現。
江心園區下轄42個村組,村組接合部位、毗鄰地帶多而復雜。為了徹底消除衛生死角和盲區,園區聚焦重點區域,精準施治,開展“四沿”“五旁”垃圾專項整治行動,常態化組織力量針對域內縣鄉道路沿線周邊農田林網、河湖水系、村莊公共區域的積存垃圾進行清理。圍繞宅旁、村旁、田旁、路旁、水旁“五旁”重點區域,與“門前三包”、“河湖長制”長效管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相結合,開展積存垃圾、河塘溝渠漂浮物、農業廢棄物清理,建立管護隊伍,完善管護機制,進一步推動村莊環境由干凈整潔有序向生態宜居美麗提升。
聚焦長效 借綠生金
農村環境治理是對農民舊有生活習慣的一次革命,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是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的建立。
為此,江心園區出臺了“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護方案”,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垃圾清理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專項行動工作計劃,建立了“周巡查、月考核、季評比、半年總結提升”的考核機制,組建了以行政村為單位的督查評估小組,引進市場化模式,通過“保潔公司進鄉村”“美麗鄉村積分超市”等特色做法,確保環境治理各項工作常態化、長效化、高效化開展。
同時,江心園區堅持把宣傳教育引導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基礎,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調動村民積極性,讓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中來。目前,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成為江心園區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先后榮獲“江蘇省旅游名鎮”“中國美麗鄉村拍攝基地”“鎮江市鄉村振興(農民富裕富足)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生態紅利”進一步釋放。(記者 崔寧華 通訊員 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