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為共建國家打造新的發展引擎,創造新的發展環境和空間。過去十年,一個個由中國參與建設、管理的境外園區,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點成面,不僅為全球企業提供跨國發展的廣闊舞臺,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也為共建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插上翅膀” 。今天的“大道之行 筑夢絲路”之《山海見證》系列,讓我們首先前往東南亞的柬埔寨,去看看發生在那里的產業園區合作共贏故事。
江蘇臺記者陳超:“一下飛機,我們就直奔柬埔寨唯一的海港城市——西哈努克市。這里向海而生,處處充滿開放包容的氣息。水清沙白的東南亞原始海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前來打卡。”
記者詢問游客們來自哪里,有的說來自德國,有的說來自日本,還有的說來自中國,并贊美道這里實在太美了。
陳超說:“同海灘一樣熱鬧的,還有相隔不遠的西哈努克港。這是柬埔寨最大的海港,每天數以千萬噸的貨物從這里出發,奔向全球。其中,超過十分之一的貨物,來自12公里外的中柬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西港特區。”
陳超介紹:“這是西港特區早上七點。我們看到,這里已經熱鬧了起來,大批員工開始準備進廠上班?!?/p>
阿林詢問記者是來自江蘇的好朋友嗎,記者答道,對,來自江蘇,阿林對大家來到西崗特區表示歡迎。
阿林是西港特區的一名專職司機。老員工的他,對園區發展如數家珍。
柬埔寨西港特區公司員工阿林說:“現在,西港特區是柬埔寨規模最大的工業園區,不僅中國企業來得多,還有很多歐美、東南亞、韓國的企業來這里辦廠?!?nbsp;
但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之地。2008年2月,在中柬兩國領導人高度關注下,由中國紅豆集團主導,聯合中柬企業共同開發建設的西港特區正式奠基,一步步發展成為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在阿林帶領下,我們拜訪了入駐園區的第一家歐洲企業。
Dina是這家愛爾蘭馬具制品公司的生產經理。他告訴我們,車間內正在生產的各類馬術服裝,在歐美市場十分暢銷,這些年生產規模不斷擴大。Dina直言,工廠選擇落戶西港特區,很大原因是看中園區較為齊全的基礎配套。
愛爾蘭馬具制品(柬埔寨)有限公司生產經理Dina說:“如果在外面單獨建廠,我們需要解決用電、用水、管理和安全等問題,這些需要花費很大一筆錢。但是入駐西港特區,他們會幫我們解決上面所有問題,很好控制投資成本。事實證明,我們做了一個正確決定。”
行走在西港特區,目之所及,處處都能感受到十多年來,這里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變化:在中國紅豆集團牽頭組建的西港特區公司持續投入下,2017年,園區建成運行了西哈努克省第一個大型污水處理廠;2019年,啟動建設柬埔寨首個熱電廠;現在,園區內各類配套一應俱全……這些“拎包入住”的園區建設中國方案,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認可。
單憑相對完善的硬件——基礎配套,西港特區就能順利“出圈”嗎?當然不是。走訪中我們發現,特區率先引入的中國園區服務模式這一軟件,才是真正的“殺手锏”。
柬埔寨西港特區公司總經理助理蔣克興說:“這里是我們的‘一站式’服務中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里有CDC(柬埔寨發展理事會)、海關、商業部、勞工部、西哈努克省政府代表。”
過去,企業涉及經營的各類手續,都要到約230公里外的首都金邊辦理,光來回路程就要一天?,F在,企業不出園區就可以完成相關手續,時間節約了至少一半。
英瑞國際(柬埔寨)有限公司管理部經理Alex Sotith Dos說:“他們非常專業熟練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們還會貼心給你提前發送需要準備的材料清單,非常好、非常高效?!?nbsp;
駐西港特區“一站式”行政服務窗口官員代表金譚說:“投資者們非常滿意這項服務,在他們的推薦下,引來了更多投資者到西港特區注冊投資?!?nbsp;
當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匯聚西港特區,當地人的生活和周邊村子的面貌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陳超說:“在柬埔寨,騎摩托車是一個家庭富裕的象征,有點像中國說的小康生活。剛才阿林也告訴我們,西港特區里很多人的摩托車,是工人們來這里上班后才購買的。”
在這些下班的摩托車車流中,相當一部分是前往西哈努克港工商學院上夜校的工人。十多年前,西港特區公司聯合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共同開設了培訓班,先后有50余名中國老師,為當地9萬人次無償提供語言、技能培訓。2019年,培訓中心升級為工商學院,成為柬埔寨首個中文大學,但免費的夜校保留了下來,一批批當地農民從這里變身成為產業工人、管理人才。
西哈努克港工商學院柬埔寨籍學生任燕靈說:“晚上長時間上課,有時候覺得很累,有時候覺得沒什么,因為是自己的未來?!?nbsp;
阿林說:“過去全家一年收入300美元,相當于一頭牛的價格?,F在在特區工作,一個人一個月就能輕松賺回一頭牛?!?/p>
柬埔寨西哈努克省默德朗鄉鄉長彌占說:“現在村里70%到80%的人,都在西港特區上班,剩下的人就在家門口開店做生意,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非常感謝中國!”
柬埔寨籍工人林雅達說:“2012年,我來到西港特區工作,已經有11年了。我從普通工人成為了裁剪車間大組長,開始管理41名員工,現在還學會了操作電腦成衣打樣?!?nbsp;
經過十年發展,西港特區入駐企業從53家增加到175家,創造就業崗位由9000個提升到近3萬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39億美金增長到近25億美金,工業產值對柬埔寨西哈努克省經濟貢獻率超50%,被當地評價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百姓勤勞致富的“金飯碗”。
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副省長隆迪夢說:“西港特區不僅在推動我們經濟發展上起到重要作用,還向全世界展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能為兩國帶來很多好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真的意義非凡,我相信,在中柬‘鉆石六邊’合作架構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西港特區能繼續擴大工業化、國際化和證券化方面的步伐,為柬埔寨‘工業發展走廊’建設發揮作用。”
紅豆集團副總裁、柬埔寨西港特區公司董事長陳堅剛說:“希望下一步,能夠引進大的龍頭企業,來進一步形成園區的產業鏈,進一步提升園區的產業能級。把產教融合、產城融合作為一個賦能的手段,使入園企業能夠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得好,繼續打造好西港特區‘一帶一路’樣板。”
采用中國經驗合作共建的境外園區,不僅幫助“一帶一路”國家消除貧困、增加就業,同時還為各國經濟轉型帶來全新機會。
江蘇臺記者黃蒙:“從柬埔寨一路西行,我們來到陸海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阿聯酋。浩瀚大漠下,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造就了這里獨特的石油經濟,讓阿聯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p>
但繁榮背后,這朵“沙漠之花”也面臨全新挑戰。
阿聯酋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Sasidaran Gopalan說:“石油是一種有限資源,我們必須找出一種不依賴石油的經濟發展方式。所以在‘我們阿聯酋2031’愿景和‘2071百年計劃’中,都提出要重視經濟多元化。其中,發展工業和制造業是經濟多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可以成為阿聯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落實中阿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在江蘇省發改委牽頭協調下,2017年,由江蘇江蘇省海外合作投資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落子阿布扎比。
黃蒙說:“這是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認定的首家‘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園區。對比五年前,當我第一次來到這里時,沙漠里一片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叫人印象深刻。五年后的今天,充滿現代感的示范園已經從藍圖變成現實?!?/p>
米納·優素福是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公共事務經理,他參與見證了園區的整體建設。
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公共事務經理米納·優素福說:“希望它是一個先進的綠色園區,所以在規劃之初,來自江蘇的規劃師們就有系統設計考慮,現在有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和中水回收系統?!?nbsp;
黃蒙說:“當然,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的高標準,不僅體現在打造綠色低碳園區,還體現在匯聚充滿科技感的新興產業上?!?/p>
這是園區從中國引入的無人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憑借掌握的行業領先核心技術,這家公司已在全球超過26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研發、測試及運營。
文遠知行中東業務負責人羅志強向記者介紹,車里部署了高性能計算單元,這樣的話可以做到一個單車智能。記者詢問,單車智能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不依靠網絡,它也能夠自主的來識別道路,羅志強表示,是的。
當得知“到2030年,阿聯酋四分之一的交通將實現無人駕駛”的消息,這家科技企業躍躍欲試。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團隊主動出擊,不僅成功讓企業落戶園區,還牽線搭橋全面幫助企業,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就在今年7月,公司順利拿到了阿聯酋首張國家級全域自動駕駛路跑牌照。
羅志強說:“未來幾年內,要在中東這邊落地上千輛各類型的無人駕駛汽車。同時,也希望我們的入駐,能夠為阿聯酋、為產業園帶來無人駕駛的上下游產業。”
如今,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正火熱建設,已簽約項目23個、入園項目15個。
中阿產能合作(江蘇)開發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萬斌說:“未來,將繼續借助中國工業門類齊全優勢,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新能源、倉儲物流、精細化工、金屬加工等產業,為阿聯酋經濟轉型發展貢獻力量。”
阿聯酋阿布扎比哈利法經濟區首席商務官Fatima Al Hammadi說:“在過去四五年的合作中,在吸引不同制造企業進入園區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希望,能有更多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企業落戶園區,一起在合作共贏中為阿聯酋經濟轉型帶來幫助。”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企業與共建國家政府、企業合作共建的海外產業園超過70個。在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已吸引來自全球16個國家的113家企業入駐,意向投資額超過13億美元。在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累計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過5萬個,成為中泰產能合作的典范。在埃及,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已成為埃及綜合環境最優、投資密度最大、單位產出最高、中資企業聚集度最密的工業園區。放眼“下一個十年”,我們期待,“一帶一路”境外園區能釋放更多潛力,在美美與共、互利共贏中,創造更多財富,收獲更多幸福,攜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超 劉洋 黃蒙 張正 李澤灝 王苗軍 姜弘毅 編輯/趙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