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引起熱烈反響。
連日來,江蘇長江、大運河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等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會議精神,一致表示,將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實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
江蘇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湖、大海、大運河和大平原的省份。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意義重大?!苯K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兼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拾峰對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所強調的“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體會尤為深刻。
拾峰表示,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將深入推進落實《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及其長江文化價值闡釋弘揚、文物保護利用、非遺保護傳承利用“1+3”規劃體系部署要求,變“施工圖”為“實景圖”。
長江江蘇段文化資源豐富,發展出繽紛燦爛、百花齊放的文化形態,塑造了長江沿線“匯聚百川”“經世致用”“崇文重教”“創新創造”的人文特色。
拾峰說,江蘇實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努力用一批重大成果實證和解讀長江文明。打造揚子江創意城市群,培育世界級揚子江城市休閑旅游帶,高質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
同時,做好“長江百景”“水韻江蘇”長江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長江春色圖”大型畫卷等一批長江主題重點文旅融合項目的宣傳傳播,講好長江故事,更好助力江蘇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發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揚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創新策源地。
探索新技術賦能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國慶節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卓越之星獎。該館今年6月16日滿“兩周歲”,一直是公眾心目中的網紅打卡地。
“我們將切實運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工作實踐?!痹擆^館長鄭晶對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體會尤為深刻。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全面反映大運河給百姓帶來美好生活為核心主旨,運用多元的展示手段和差異化的先進科技手段對大運河文化進行多維度的集中展示,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地展現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在全國首創“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數字化沉浸式體驗”,比如,“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館”可以通過“裸眼3D”一鏡穿越運河沿岸8省市的17座城市等。
鄭晶說,“未來將不斷完善展覽與藏品體系,通過深入挖掘、多角度解讀中國大運河文化,創新推出數字化、沉浸式、多維度展覽等文化產品,將現代先進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更加多元、立體地賡續中華文脈,更好地擔負起向全世界展示傳播大運河歷史文化的使命?!?/span>
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賦能大運河長江文化。10月20日,長江文化節將在張家港開幕。作為長江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江海奇幻游”開放式博物館特展正在張家港黃泗浦生態公園如火如荼地布展中。策展人戴瑩介紹,為更好地傳播長江文化,這次展覽探索了新技術,展覽中,用了AR、MR、VR等數字技術手段,希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了解長江文明。
堅持守正創新
講好長江與大運河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教授李玉表示,長江、大運河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空間的橫、縱兩條坐標。這個坐標在近代以來的時空環境中,價值與意義更加凸顯。
近代以來,長江與大運河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崛起、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見證了中國人民不斷奮進、勇于探索,選擇正確發展道路的歷史進程。
李玉表示,長江與大運河文化內涵豐富,故事精彩,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史上,影響深遠,價值重大。從長江與大運河出發,有助于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綿延、滋長,發展、更新的活力與神韻,有助于拓展理解中國人獨特精神世界的空間維度,有助于促進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根脈的形象理解。近代以來的長江、大運河文化發展,為其在當代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新時代建設青山綠水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撐。
李玉分析,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一方面,應該從歷史與文化的維度,深入認識大運河、長江流域文化資源、歷史傳統對于經濟建設的影響;另一方面,包括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在內的歷史文化資源,也可成為區域發展轉型、新型業態開發的重要基礎。
李玉認為,保護大運河、長江,建設好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在保護、傳承中更好地激活長江、大運河文化,講好長江與大運河故事。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擴大運河“國際朋友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2014年,中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文化遺產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獨有,而是我們人類共有的遺產?!痹鴵未筮\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副主任的姜師立說。
如何擴大運河的“國際朋友圈”?江蘇以運河為媒,搭起和世界運河溝通的橋梁。2007年,第一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揚州舉行,當時,10個國家的14個國際著名運河城市、24個國內運河城市市長(或市長代表)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參會,2022年,經文化和旅游部報請國務院批準,該論壇升格為國家層面的機制性論壇,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如今,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已經舉辦16屆,成為展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之一,通過與全球運河沿線城市、相關國際組織、專家學者等溝通交流、互動合作,向世界精彩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
文 |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劉靜妍 裴詩語
圖 | 現代快報+記者 施向輝 趙杰 牛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