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一艘艘滿載生產生活物資的船舶行駛在長江南京段水域。 方東旭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10月12日召開的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就在座談會召開前3天,針對航運市場低迷、危險品船舶污染物處置成本高昂等現實情況和相關航運企業的訴求,江蘇省財政廳下發江蘇省長江水域危化品洗艙站運營補貼預撥通知,這是該領域國內首筆專項補貼,共計830萬元。
船舶污染,與城鎮污水垃圾、化工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及尾礦庫污染一樣同為長江污染源。得益于近年來省內各方努力,目前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船舶污染防治成效達到新高度。
首提“零排放”“震撼”航運界
“我們開展長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動性之強、投入力度之大,在沿江各省市中處于前列。這既是緣于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也是長江江蘇段船舶污染防治風險高、壓力大這一客觀現實決定的。”江蘇海事局危防處處長許云剛開門見山。
船舶涉水污染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危險品船舶洗艙水等,放眼長江上中下游,航運生產活動給江蘇段帶來的現實壓力最大:
——航運密度大。江蘇段主航道通航里程占長江通航總里程的1/7,貨運量卻達到整個長江的80%,平均每天逾1.5萬艘船在此航行、停泊或作業。
——生產強度高。江蘇段共有碼頭520座、泊位2000個,沿江船廠去年拿到的造船訂單,約占同期全球造船訂單總量的1/4。
——風險系數高。長江江蘇段各類航運貨品中,散裝液體危險貨物年吞吐量達1.8億噸。
——生態敏感度高。長江江蘇段不僅有眾多水生生物保護區,而且縣級以上城市水源地多達26個,覆蓋人口逾3200萬。
“密度大、強度高、風險系數高、生態敏感度高,每一條都與船舶污染防治緊密相關。在長江大保護的要求下,我們必須把隱患降到最低。”許云剛說。
時間回溯到2019年,當時長江保護法尚未實施,海事部門抽檢時發現,內河船員設備養護意識不夠、環保理念偏弱,不少船舶實際處理后的生活污水仍不達標。此外,由于抽檢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偏高,船舶航行中一般不會被無故攔停,很難做到全時段污染防治滴水不漏。為此,江蘇海事局毅然決定,把船舶污染風險全部管控起來,變“總體抓”為“精細管”,在沿江省市中開創性推行船舶污染物“一零兩全四免費”治理機制,即長江江蘇段靠港和錨泊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在航船舶污染物排放全達標,內河船舶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免費接收,內河船舶免費水上交通、免費錨泊。其中,“零排放”的提出,“震撼”了航運界。
從事航運工作30多年的南京哲源水上運輸有限公司機務經理張建林回憶,起初業界有很多不理解的聲音——明明可以達標排放,何必“零排放”,還須支付船舶改造成本?海事部門除了跟航運企業負責人算“長遠生態賬”,還走進船員群體,講解“長江大保護”的總體要求和治理機制理念,耐心陪企業計算“短期改造成本”,引導航運企業認識到“零排放”的重要性。
當船員與航運企業得知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靠岸后可免費交送處置,看到岸上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接收處理能力不斷提升,了解到面向航運公司與貨主企業的征信系統將發揮重要的懲戒功能后,開始逐步認可對船舶污染的精細化管理,“一零兩全四免費”治理機制成功“破冰”。
鑒于長江船舶污染防治形勢不斷變化,“一零兩全四免費”治理機制去年迎來動態調整——“零排放”對象由“靠港和錨泊內河船舶”,延伸至“靠港、錨泊與航行中的內河船舶”;同時,江蘇還出臺了國內首部長江船舶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江蘇省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條例》;圍繞危險品船舶安全作業和污染風險防范,首創“高質量選船”機制,并率先出臺危險品船舶洗艙站運營補貼等措施……
“正是種種開創性舉措及人防與技防的結合,讓原本船舶污染防治壓力最大的長江江蘇段成為治理樣板。”許云剛說。
沿江八市治污串點成線
10月末,南京八卦洲揚子錨地,綠水青岸映襯下,停靠在此的船舶整齊地排成一列。張建林感慨地說:“過去放眼江面,碼頭與船廠沿江分布。江里跑的、江邊停的,什么體量的船都有,采砂船多。運趟貨,途中錨泊落腳的地方都不好找,更不要說綠水青山了。”
如今,長江江蘇段散亂污景象明顯改善。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以及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生態岸線占比提升至64.1%,長江南京段棲居江豚數量達62頭,占長江干流江豚總數10.4%。
小到船員改掉生活污水隨意排江的習慣,大到航運公司主動制定“船員行為自查自糾”和“船況養護”等日常管理機制,江蘇通過機制創新及完善立法等措施,打開長江保護新局面。一些舉措得到國家部委認可,相關經驗更在長江經濟帶全域推廣——
2020年8月,交通運輸部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防污染現場會召開,要求全面推廣以船舶污染物“一零兩全四免費”治理機制為核心的船舶污染防治“江蘇模式”;當年9月,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刊發專報,對江蘇段船舶污染防治的做法和成效給予肯定,湖北、海南、廣東、上海等地紛紛前來交流學習。
帶動示范之下,船舶污染防治行動“花開”省內沿江八市。揚州、泰州、南通、常熟等地對船舶污染物接收給予資金保障,合計投入1.15億元,用于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建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接收轉運及處置等。今年9月27日,江蘇太倉、上海寶山兩地海事部門簽訂《滬蘇交界水域船舶污染應急聯動合作協議》,通過建立兩地聯防聯控機制,有效盤活區域內行政資源,提升水源地保護工作效率。
市場波動帶來新的挑戰
眼下,由于長江等內河航運市場波動,船舶污染防治也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訂單方面,當前內外貿航運訂單數量均處于歷史低位。港口吞吐量較大的一些沿江城市反映,鋼材、水泥、煤炭、木材、集裝箱等航運訂單量均有下滑。
運力方面,因訂單減少,長江航運運力過剩更加明顯。江蘇船東協會相關負責人結合船舶種類分析,長期存在運力過剩問題的干散貨船,是長江上數量最多的主力船種。有別于集裝箱船和數量受嚴格管控的危險品船舶,干散貨船的總體船況相對較差,營運效益最易受到市場波動沖擊。而鋼材、水泥、煤炭等,恰是這部分船舶的主要貨源,貨源減少加上基數龐大,令運力過剩的問題“雪上加霜”。一些船老板反映,當前干散貨船接單難,載重噸數偏小的干散貨船更是“難上加難”,一些船舶所屬企業效益跟不上,于是縮減開支選擇停航,甚至解散船員、賣船,或將船舶掛靠到大企業名下,另謀出路。
運價方面,受運力過剩和訂單減少雙重影響,部分貨品運價幾乎是去年同期一半。
內河航運市場波動,對船舶污染物處置鏈條帶來影響。沿江一家船舶污染物接收企業的老板表示,走貨的船少了,船舶污染物中含油污水的接收量也跟著下滑。有別于船舶上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和洗艙水的接收轉運與處置因成本較高,需要向船舶收取一定費用。因此,接收量減少后,接收、轉運和處置企業的日子也比較困難。
層層傳導下,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鏈條的各方都在努力保本經營,但含油污水和危險品船舶洗艙水的綜合處置成本難以下降,這份壓力最終被傳導給航運企業。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指出,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正面臨新的挑戰——市場承壓,部分航運企業盲目追求節省成本,緊繃的環保“神經”易于松動,尤其在不會直接帶來安全隱患的方面,比如船上油水分離器等環保設備是否照常運轉需加強檢查。同時,希望相關部門在嚴管船舶污染的同時,正視中小航運企業的經營壓力、資金問題、債務風險等,給予企業一定幫扶。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