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報記者 丁國鋒
近年來,江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擺在重要位置來抓,在路徑上謀創新、在平臺上求突破、在方式上重實效,積極探索具有時代特征、契合省域實際、滿足群眾需要的江蘇路徑,有效維護了全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凡是“楓橋經驗”堅持和發展得好的地方,都是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得好的地方。多年來,江蘇各地始終將強化基層黨的領導作為“楓橋經驗”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的堅強保障,不斷探索黨在基層治理中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把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社會各個末梢。
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曾經信訪不斷、矛盾頻發。近年來,該街道通過大力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用心用情用力把一件件最難解決的事辦好、把一個個最難化解的矛盾糾紛化解好,連續14年做到矛盾糾紛“不上行、不外溢”。
仙林街道通過網格排查發現,商業街區租賃糾紛突出。街道運用專門針對商業街區租賃糾紛化解的“三定三查三責”機制(定包案領導、定工作專班、定接待場所,查對各方訴求、查明實際責任、查清利益鏈條,咬定開發商責任、咬定商管和物業責任、咬定商戶自身責任)實打實化解糾紛,徹底解決了矛盾。
為強化關口前移,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江蘇各地各有關部門以開展社會矛盾風險隱患拉網式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專項活動、信訪突出問題攻堅化解年活動為牽引,對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重點群體等進行全覆蓋、過篩式摸排。目前,全省建立334個非訴訟服務中心(分中心)、1300余個非訴服務專窗,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24387個、人民調解工作室5691個,并在15個專屬領域建立1552家個人調解工作室,市、縣、鄉三級非訴服務實體平臺實現全覆蓋,推動95%以上矛盾糾紛在鎮、村兩級得到化解。
江蘇省委政法委還全面建成覆蓋市、縣、鄉三級的社會治理平臺,推動矛盾糾紛調處中心、非訴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中心等集約化建設,普遍實現群眾訴求“一站式”接收、全域聯動化解。
蘇州市吳江區以區、鎮、村三級“一站式”實體化矛調中心建設為牽引,全面構建“村級前哨所、鎮級主陣地、區級終點站”分級解紛體系,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打造矛盾糾紛“全周期”化解工作閉環,初步實現群眾解決矛盾糾紛“進一扇門,消所有氣”。該區還通過做強“村級前哨所”,推動小矛盾小問題就地化解;通過做優“鎮級主戰場”,實現大事聯合調解;做實“區級終點站”,實現難事攻堅破解。一年來,該區矛盾糾紛總量同比下降11.8%,調處時間壓縮62%。
網格化社會治理成為基礎性工程
泰興市河失鎮沈丁村村民葉某因新建圍墻與鄰居老張發生糾紛,也讓塵封多年的界址糾紛再次爆發,雙方為此還發生肢體沖突。該村網格員李小花在巡查走訪時發現該糾紛后,立即將情況上報村調委會。
村調委會立即組織村干部和專職調解員趕赴現場,通過“聽一聽、拉一拉、勸一勸”,很快緩解了雙方情緒。“冷靜下來后,兩家人也意識到打架斗毆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且屬違法行為。”沈丁村黨支部書記鞠亞華介紹說,為了讓這次調解工作“不留尾巴”,村專職調解員走訪周邊群眾、調閱原始賬冊,矛盾糾紛的焦點問題逐步清晰。其間,河失鎮司法所還會同派出所、村建、國土、黨員群眾代表、鎮、村兩級矛調專員和“法律明白人”召開聽證會,讓兩家當事人的親朋好友列席,最終當事雙方各讓一步、握手言和,達成書面調解協議。
“河失鎮已連續10多年沒有重大矛盾糾紛上交,‘密碼’就在于一直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泰興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盧毅介紹說,為力爭將每一起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該鎮還積極探索“共同理、大家評”工作法,對每一起矛盾糾紛開展解剖式研究,對重大復雜問題導入眾評程序,并通過舉一反三,針對性堵塞機制漏洞,嚴防類似問題重復發生。
河失鎮的經驗只是江蘇各地充分發揮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優勢,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社區)”的一個生動例子。《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江蘇省委政法委通過創新實施“精網微格”工程,將全省10.4萬個網格精細劃分為41.7萬個“微網格”,配備“微網格”聯絡員41.5萬名,常態化開展社會矛盾風險隱患排查化解活動。
探索中,各地還普遍推行“網格吹哨、社區把關、街道派單、部門接單”,形成排查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結果反饋的矛盾糾紛閉環處置模式,并持續加大基層實體平臺建設投入,將網格工作站與社區警務室、黨建服務點等基層站點一體化建設,并將其打造成為村(居)民自治的議事平臺,做到網格內的事隨時議、網格內的事在網格內定。
其中,南京市大力推進政法網格員隊伍建設,將全市1.6萬名政法力量編入1.2萬個基層網格,結合專業特長和職業優勢明確十大職責、22項具體任務,累計巡查走訪4.6萬余次,調處糾紛兩萬余件,辦理民生實事3萬余件。
力量融合優勢互補匯聚強大合力
調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做好新時代調解工作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際行動,是維護社會長期穩定的重要保障。
淮安市既是革命老區也是兵源大區,涉退役軍人矛盾糾紛總量大、化解難。2018年以來,淮陰區選聘66名懂政策、善溝通、會調解的退役軍人擔任“老兵調解員”,組建5個老兵調解工作室,覆蓋全區13個鎮街、259個村(居)。通過以“戰友情結”化解“矛盾心結”,變“坐等糾紛上門”為“主動排查化解”,搭建起矛盾糾紛化解“連心橋”。
“要推動將調解工作納入平安建設、法治建設總體部署,在黨委政法委牽頭下,統籌好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督促協調各有關部門切實履行職責,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調解工作。”在近日舉行的江蘇省調解工作會議上,江蘇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建洋強調,各地各部門要堅持把“預防在前”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調解優先”作為鮮明導向,把“依法調解”貫穿工作始終,把“實質調解”作為根本任務。
近年來,江蘇各地通過完善“調解優先、訴訟斷后、全程服務、信訪兜底”解紛機制,健全“調解+公證”“行政復議+調解”“行政裁決+調解”等組團式化解模式,提高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率。通過加強公調、檢調、訴調、訪調對接,在黨委政法委牽頭下,統籌抓好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各地還涌現了很多好經驗好做法,如蘇州市大力推進以“五無”(無訟、無訪、無案、無黑、無毒)為主要目標的“楓橋式村(社區)”建設;宿遷市實行村(居)民“三治”積分制激勵管理辦法;揚州市將基層司法所融入“微網格”,設立一批“家門口調解室”、法律咨詢室,打造“鄉賢+法律服務”品牌近300個。
江蘇以強化多元解紛為重點,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充分發揮優勢和作用,推進人民調解組織、隊伍、業務、制度、保障能力等各方面規范化、體系化建設,不斷提升人民調解權威性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