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2米集裝箱岸線全部打通,18個泊位利用率達100%!
11月7日,記者從江蘇太倉港口管理委員會了解到,太倉港區三期工程9號、10號泊位尾留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標志著港區一期至四期碼頭成功接上最后一塊“拼圖”,形成連續性的岸線,服務能級再提升。
今年截至目前,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近700萬標箱。作為對外經濟貿易往來重要樞紐口岸,太倉港正引領蘇州智造奔赴“海上絲路”!
打通5932米集裝箱岸線
18個泊位利用率達到100%
遠洋巨輪緩緩駛入港口,岸吊起落裝卸,拖車來回穿梭,集裝箱綿延如龍、等待發運,這樣的繁忙景象,每天都在太倉港上演。
“十多年了,這81米缺口終于補上了!”看著眼前忙碌運作的港口,江蘇省港口集團集裝箱公司建設指揮部主管汪志良不禁感慨道。
日前,蘇州港太倉港區三期工程9號、10號泊位尾留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至此,太倉港區一期至四期碼頭接上最后一塊“拼圖”,5932米集裝箱岸線共計18個泊位全部打通,形成了連續性的岸線。
汪志良告訴記者,由于三期碼頭上游原來是一個取水口,受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定,不允許新建碼頭項目,因此,三期碼頭上游一直存有長達81米的缺口。
“三期碼頭設有2個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因為有缺口,實際利用率嚴重不足。”汪志良解釋,因為附近的水廠停用,碼頭恢復了建設。
如今,太倉港區一至四期碼頭順利“牽手”,串成一道美麗風景線。“正式投用后,18個泊位利用率達到100%,三期碼頭生產能力提升10—15%,能有效緩解碼頭干線泊位緊張。”汪志良說。
點對點水上運輸
布局近洋直達、遠洋中轉航線網
“太倉港的東南亞航線,一直是我們進出口貨物的首選!從太倉港直接出海除了為客戶節約大量物流時間之外,一年下來還可以節約相當可觀的物流成本。”江蘇飛力達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海運事業部副經理潘強如是說道。
作為一家專門服務生產電能科技產品客戶的物流企業,江蘇飛力達經常需要出口貨物至越南海防市和胡志明市。
潘強告訴記者,得益于太倉港豐富的航線選擇,企業服務的進出口企業選擇物流方案的余地更大,同時會吸引長三角及長江沿線進出口企業,把更多的東南亞貨物放到太倉港進出。
記者了解到,目前,太倉港形成了近洋直達、沿海內貿、長江(內河)喂給和遠洋中轉的四張航線網絡,已基本建成近洋直達集散中心、遠洋中轉基地、內貿轉運樞紐。
一組數據,同樣喜人。截至目前,太倉港區完成近700萬標箱。其中,1至9月,太倉港區完成596萬標箱,同比增長1.30%;完成貨物吞吐量4.35億噸,同比增長2.19%,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1.44億噸,同比增長12.17%。
“港口與港口之間是點到點運輸,并且利用的是水上通道,具有橫跨多個陸路區域直連直通的優勢。”
江蘇太倉港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周曉荷表示,未來,太倉港將進一步深化港產城聯動,完善港口現代供應鏈體系,圍繞大宗商品、進口高端食材等貨種打造區域貿易集散中心,為區域經濟和長三角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海鐵聯運
鋪就“一帶一路”新通途
太倉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元代,太倉劉家港與大小琉球、高麗、日本、安南、暹羅等國進行絲綢、瓷器、茶葉等海上貿易,時謂“六國碼頭”,最盛時期生活在太倉的水手就有1萬多人。
作為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和收泊地,太倉港其時“糧艘商舶,高檣大桅,集如林木”,成為聞名中外的國際貿易大港。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推進,為港口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為此,作為長江沿線最大的港口,太倉港主動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分工,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等各大港口開展深度合作。
依托疏港鐵路專用線,推動太倉港由“物流通道”向“物貿基地”轉型,在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上形成示范效應。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記者從蘇州市商務局了解到,十年來,蘇州赴3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布局,投建項目670個,協議投資額80億美元,分別占全市境外投資的29%、31%。
作為全球百強集裝箱港口第22位的內河港,太倉港去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口岸之一。
依托港口優勢,太倉基本形成國內沿海全覆蓋、長江全通達、內河全聯通,國際以近洋直達為主、遠洋中轉為支撐、“公鐵水”聯運多向發力的國內國際大循環運輸體系。
如今,越來越多的“蘇州智造”正在通過港口被“全球熟知”,而蘇州的港口正成為連接海內外、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紐帶!
記者: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