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每年的“雙十一”都是電商行業乃至整個消費領域的盛事。這些年,在一次次刷新銷售紀錄之后,一些變化也在悄然發生。比如,“今年的雙十一靜悄悄”話題就沖上熱搜。
今年的“雙十一”真的“靜”嗎?10月31日晚,天貓“雙十一”正式開售后,85個國貨品牌開賣即“破億”;京東平臺數據顯示,雙十一開啟五大國產手機品牌成交額1秒破億,家電產品尤其是升級品類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主打旅游產品的飛豬平臺“雙十一”開售13分鐘,成交額突破10億元,大幅超越2022年開售首日全天……單看數據,顯然“雙十一”的吸引力和消費者的熱情一直都在。那么,“靜”下來的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一方面,“靜”下來的是丟掉“套路”的商家。以往“雙十一”,商家“套路”多,消費者沖動之下“野性消費”,看似薅到了商家“羊毛”,冷靜下來才發現掉進了“坑”。和往年活動規則復雜、拼單湊滿減、熬夜等優惠相比,今年許多商家重拾購物節本質,主動丟掉“套路”,直接亮出低價,讓消費者不用為了享受折扣而拼命“湊單”。讓人眼花繚亂“套路”少了,真誠的“優惠”多了,折射出商家讓浮躁的心態“靜”了下來,認識到只有真誠地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才能長久抓住消費者的心。
另一方面,“靜”下來的是回歸理性和務實的消費者。今年“雙十一”大促期間,“選擇性價比高的品質好物”成為不少消費者的心聲。相較于之前每逢大促瘋狂囤貨,今年的消費者更看中性價比高又實用的商品。比如美妝護膚、電競、騎行類產品備受青睞,鈣片、魚油、枸杞等輕養生類產品銷量同比翻倍,各類旅游套餐頻頻“賣爆”……不難發現,人們更加追求消費的“價值感”,更加注重購買商品的品質、體驗等,這充分反映出消費者始終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并期望通過消費來獲得更好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雙十一”的消費“熱”印證了我國消費市場的潛力和活力,商家和消費者的心態“靜”,顯示出我國電商模式不斷完善和消費升級趨勢持續增強。總之,今年回歸理性和務實的“雙十一”,很香!(圖 沐風 文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