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浙江楓橋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跨越一甲子后,“楓橋經驗”穿越時空的隧道在江蘇這片土地上再次煥發新的活力,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蘇州市吳江區委政法委、淮安市淮陰區司法局以及泰州市泰興市河失鎮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
“楓橋經驗”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智慧、東方經驗,更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從基層視角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以和為貴,把矛盾風險化解在先、消除在心。從大局出發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夯實國家安全和基層社會穩定的基礎。從時代角度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新形勢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必要有利條件。因此,基層的黨員干部更應講好“楓橋經驗”背后的楓橋故事、講清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為全面推進中國式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自身力量。
民生無小事,百姓大如天。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都蘊含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深刻哲理和豐富內涵。堅持把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作為著力點,更應貼近群眾需求,圍繞“黨建引領、服務群眾”這一目標理念,持續推動“民呼我為”見行見效,做到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治理成效讓群眾評判、治理成果讓群眾共享,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的基礎性工作,使平安底色更亮、幸福成色更足。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鶎由鐣卫淼奶攸c是直接面對群眾,事務瑣碎復雜甚至艱巨繁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現代社會已進入互聯網智能型社會,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基層社會矛盾糾紛不斷地衍化出主體多元化、類型多樣化等新特征,要想要夯實基層基礎,應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村居(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做好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圍繞自治、法治、德治方面,積極發動群眾力量,增強內部凝聚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趙俊豪、嚴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