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無錫各處農田一片金黃,農戶們正搶抓晴好天氣,開足馬力收割水稻。在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農機的加持下,秋收秋種跑出“加速度”,為豐收豐產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無錫市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主線,以打造農業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為目標,堅持規模化、設施化、智能化、融合化、綠色化發展思路,加快推進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全面融入農業農村各行業各領域各環節,實現數字技術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數字技術普惠效應全域充分釋放、農業數字經濟生態創新構建,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探索形成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的“無錫模式”。
高效農機助力豐產豐收
錫山區鵝湖鎮一處稻田里,一臺全新的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正在田間高效作業,運糧車在田邊等待卸糧轉運。“這臺半喂入式寬履帶收割機,不僅增加了作業寬幅,還能在爛田中輕松作業;大容量糧倉無需人工頻繁卸糧,整體作業效率能提升20%~30%;而且拋撒率更低,茬口留得更短,方便之后的播種作業。”利佳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亞洲介紹,目前合作社擁有各式農機具90余臺(套),其中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等均已裝上更“智慧”的北斗無人駕駛系統。
今年利佳農合作社還在糧食烘干和應急存糧方面進行了升級。在烘干房里,12臺烘干設備火力全開,其中6臺是今年全新升級的以天然氣為熱源的烘干設備,一臺設備一天可烘干4萬斤稻谷,綠色環保更高效,可滿足周邊眾多農戶的生產需求。此外,還新引進了500噸容量的潮糧倉,谷子在里面可以保10天不變質,下雨天也可以應急儲存。
宜興稻田里則有著不一樣的風景。不少稻田里,收割后的碎秸稈沒有隨農機翻入土壤,而是通過摟草機、打捆機等被打捆成包后運至綜合利用點,或焚燒后發電,或被制成生物質燃料、農肥基料等。
走進丁蜀鎮剛收割完的百畝稻田里,數臺自走式秸稈打捆機正在田間迅速收集散落的秸稈,然后“吐出”方磚一樣的秸稈塊。農技人員介紹,這款新式農機1小時可收5畝地的秸稈,且草捆結構緊湊、密度大,節省人力、減少貯存占地面積、更便于運輸處理。此外,打捆上來的稻草還能與水葫蘆、藍藻等水生植物殘體進行綜合利用,將有機質還田,提升農作物品質、改良土壤。
農機機械化、智能化是農業發展的新引擎。數據顯示,近十年來無錫市農機化扶持資金投入超6億元,新增各類農業機械超過20萬臺(套);在全省率先建成國家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8%以上,有效推動了無錫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步伐。
無人農場擘畫未來農業
隨著數字農業越來越先進,智慧農機的出現不僅讓田間作業更加高效便捷,也讓“只聞機械聲,不見種田人”的無人化場景成為現實。
在宜興丁蜀鎮蓮花蕩農場,搭載了北斗導航及定位系統的無人駕駛收割機在田間高效運轉,只需提前在手機App上設置好規劃路徑,點擊屏幕一鍵啟動,收割機就會自動出庫去田間收割,收滿后還可作為運輸車運輸水稻,完成收割作業后則會自動返回庫房。收割完80畝水稻只需3個半小時,效率提升近30%。
作為高標準無人作業示范農場,無錫太湖水稻示范園引進了北斗高精度定位、高程度智能控制、天空地一體化測控、農業物聯網、高端農業裝備、優質高產稻麥品種、精確精準栽培等現代技術,形成整套無人作業高產高效稻麥種植體系,可以將專家教授高產栽培模式通過智能化植入大田種植的全過程,實現“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作業,以及糧食生產精準化作業、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在智慧農業的加持下,無人化農場每畝可節約種子2公斤以上,增產10公斤,燃油成本降低1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65%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0.5%~1%。目前,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收割機、植保用無人機、無人灌溉設備等設備已成為農場耕種管收的“主力軍”,全方位引領“機器換人”的發展潮流。
早在2020年,無錫市就開始著力試點推進無人農場建設,目前已建成江陰雪峰農場、宜興蓮花蕩和金蘭、錫山嚴家橋和水稻示范園5個,江陰林度、惠山永明、宜興華陽村3個在建,共引進稻麥耕種管收方面無人農機50多臺套,全市智能農機裝備保有量近千臺。
無錫市農業農村局將圍繞“五園”建設目標,每年選擇一個園區,按照“農機和農業融合、機械和信息化融合、農機作業和農田建設融合”的模式,花“重金”打造成可示范、可推廣的標準化、較為成熟的無人化農場樣板。到2025年,無錫將建立10個左右稻麥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農場,并借助智慧農機綜合監管服務管理平臺,實行無人駕駛、遠程遙控、大數據分析與智能管控,最終實現全自動化智慧農業,為全市糧食生產實現從“全程機械化”到“全程無人化”轉變探索經驗和路徑。
數字轉型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無錫市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方向,在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并走在前列。2022年成功開展農業數字化建設整市推進試點,2023年獲評江蘇省農機數字化先行市,先后建成農業地理信息系統、農村“三資”監管暨農經綜合管理平臺、農村三務公開服務平臺等一批農業大數據云平臺,率先實現了農業生產、農機管理、農村“三資”、美麗鄉村的數字化、精細化管理。
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推動農業智慧化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8月30日,整合了全市涉農數據資源的市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全國首個“部—省—市—縣”四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互聯互通試點同步在錫落地。截至目前,該平臺融合了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等先進技術手段,已建成2個基礎信息數據資源庫、10個業務信息數據資源庫、1個專題數據資源庫和1個衛星影像資源庫,全面打通應用系統孤島;通過13620萬條數據、480.36GB數據量和大數據采集、遙感資源管理等9個子系統,初步形成了“農業資源分析”“穩產保供監測”“業務分析管理”“數字鄉村”等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應用場景,將為三農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和輔助決策支持。
作為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地區,錫山區把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技術融為一體,依托在農業生產中布置的各種傳感器和無線通信網絡,隨時掌握農場各項信息,讓農民“足不出戶”點點屏幕就能管理好農田。在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從實時監測空氣、土壤的“智慧稻草人”到智能化灌溉系統,從種植大棚內廣泛運用的電子眼、傳感器到通過云計算整合大數據進行分析的智能農業服務平臺,物聯網等技術正全方位覆蓋到園區的各個領域,已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及智能分析。
目前,全市正在加快搭建數字農業農村大腦,為各類場景應用建設夯實平臺基礎。在宜興市芳橋鎮金蘭村數智鄉村調度中心,“90后”新農人樊駿邊查看無人農場數字平臺各項監測數據邊介紹說,700畝無人農場今年添置了10臺無人農機、建成了智能化管理平臺,在水稻拔節、分蘗等不同生長節點,通過田間感應設備第一時間向平臺上傳氣象、蟲害等監測信息,為田間管理提供參考。“在不少合作社還在對農業‘機器代人’觀望時,我們農場已經先行一步了。”樊駿表示。
隨著數字化農業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民逐漸從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向農業“技術員”“管理者”轉變,這也讓“90后”“00后”年輕人看到了農村的廣闊舞臺。(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