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界有這樣一句話,外科醫生看病,麻醉醫生保命。“保命”和“無痛”的背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付出和先進技術的體現?日前,現代快報記者采訪了南京市第一醫院麻醉疼痛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史宏偉,從事麻醉醫生20多年的他說,每每看到患者舒適地“睡過去”,安全地“醒過來”,都由衷地感到喜悅和滿足。
△南京市第一醫院麻醉疼痛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史宏偉 通訊員供圖
年手術量近6萬,這個麻醉科相當于小型醫院
南京市第一醫院的麻醉疼痛與圍術期醫學科有228人,其人數之多相當于一家“小型醫院”。麻醉學科下設臨床麻醉、麻醉科重癥治療(AICU)和PACU、疼痛診療、綜合日間病房管理與診療四個亞專科。分管本部中心手術室、心血管手術室、門診日間手術室;河西院區手術室、南院區疼痛診療病房及河西綜合日間病房的麻醉醫療相關工作,年各類手術量超過59000例,疼痛病房年收治病人800余例,AICU年收治病人預計600余例,麻醉門診年13000余例。
早上7點半,史宏偉就已經踏入手術室,作為學科負責人,每一天對他而言都異常忙碌。幾乎一整天,史宏偉都要待在手術室或者和手術室鄰近的辦公室里。上看監護儀,下看眼口鼻,一手握喉罩,一手捏氣囊,腰間斜挎鎮痛泵……手術中,年紀大的、有心臟病的、腦梗的病人都需要重點關注,也會在手術中面臨著很多搶救的任務。
“很多人以為麻醉只是打一針就完了。”史宏偉說,其實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都要參與,要對心、腦、腎、肺全面保護,不僅責任心很重要,技術還需要全面,更要有團隊精神。手術前,要評估病人,進行預康復治療,將一些有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調整到最好狀態。手術中,要守在手術臺邊,分分秒秒監測患者呼吸、血壓、尿量、體溫等生命體征變化,并隨時調整麻醉用量,直到手術結束。
為啥說麻醉醫生保命?
“在手術期間,如果病人發生意外需要搶救,也還是麻醉醫生。”這也是“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說法的由來,史宏偉說,所有的搶救藥物都是提前備好的,一旦觀察到數值發生變化,需要第一時間判斷是什么原因,進行急救。手術后,麻醉工作并沒有結束,醫生還要幫助患者蘇醒,待生命體征穩定后回到病房,這臺手術才算結束。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麻醉醫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人體的復雜性決定了麻醉的風險性和挑戰性,而醫學本身就是一個要不斷學習進步的學科。說到從醫20多年的心得,史宏偉表示:“從醫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麻醉科有20多項技術來支撐和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可以說這些都是真正的看家本領:麻醉呼吸機進行通氣,用于心臟驟停急救的除顫儀,靜脈穿刺引流,心臟功能監測、腦氧功能監測、腦電圖等,都需要麻醉醫生掌握。”
“我在手術臺看了20年的心臟超聲了,不比超聲科醫生差。”史宏偉打趣說。
“幕后英雄”逐漸走到臺前
如今,我國的麻醉學科已經發展成熟。麻醉學的臨床服務范圍拓寬,從手術室內延伸到了手術室外,這些監視儀旁的“幕后英雄”也逐漸走上臺前,無痛分娩術、無痛胃腸鏡等各種無痛檢查、療法和手術方式,都離不開麻醉科。南京市第一醫院還開展了疼痛診療,常規開展神經痛、骨關節痛、軟組織疼痛、非疼痛性疾病等治療。率先在省內開展“超聲、CT、C臂、DSA、神經電刺激器”等可視化微創診療技術。“此外,在綜合日間病房,還收治各類外科手術、核醫學、超聲下穿刺治療、疼痛治療、麻醉治療等病人,踐行加速病人康復理念。”
目前,南京市第一醫院麻醉學領域,重點亞專科包括心胸血管麻醉、骨科麻醉、神經麻醉、產科麻醉、老年與兒童麻醉、手術室外麻醉如介入手術、舒適化醫療、重癥監護醫學、疼痛管理、圍手術期輸血醫學、臨床醫生健康、患者安全和降低風險、加速外科術后康復。科室目前開放42間手術室(含兩間雜交手術室),22張床位的恢復室,2張床位AICU,疼痛病房20張,日間病房16張床位,各種監測治療設備齊全。“隨著大家對舒適化診療的要求越來越高,麻醉專業也要做更多的工作,惠及人民群眾。”史宏偉說。
通訊員 孫忠河 現代快報+記者 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