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歷史文化以各種方式保留在城市肌體里,沉淀為獨特的記憶和標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強調“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南京位列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7000多年文明史、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先后在南京建都,造就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例如,從六朝留下的南朝陵墓石刻群,是我國這一時期數量最大、最為集中的陵墓建筑藝術遺存。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的職責。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以真實的歷史文化遺產為載體,城市的文脈才能得到有效傳承。實踐證明,文化是城之精神的傳承與根脈。保護傳承好城市的歷史文化,既是增強大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也是帶動歷史城市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以文鑄魂,以文塑城。我們既要保護單體建筑、文物古跡,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城市既存“物”,也留“魂”,既激發思古之幽情,也品味獨特文化韻味,讓城市歷史文化在保護與傳承中歷久彌新。(南京日報評論員 吳云青 視頻拍攝制作 祁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