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摘掉“美顏濾鏡”,凈化消費市場!》
購買生鮮蔬菜,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疑惑,在店鋪里看著色澤新鮮,買回家卻覺得沒那么好看了。很可能,這是“生鮮燈”在作祟。12月1日起,我國《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生效,禁止各類市場主體使用對食用農產品的真實色澤等感官性狀造成明顯改變的照明等設施,誤導消費者的感官認知。
據了解,“生鮮燈”是一種冷光源照明燈具,不會散發熱量加速食物腐壞,但可能影響消費者對真實色澤的感官認知,比如紅色燈讓鮮肉看起來紅潤多汁,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對于禁用“生鮮燈”,網友們在一致表示支持外,也提出了更多的希冀和建議,“希望沒了生鮮燈,不要在肉上做文章”“還有水產品的厚塑料袋,是不是也該改改了?”食品安全無小事,消費連著千萬家。公眾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敏感度越來越高,從農田到餐桌,從生產到銷售,必須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才足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
摘掉“美顏濾鏡”,凈化消費市場。今年前三季度,江蘇消費市場的潛力與活力充分激發,住宿餐飲、旅游游覽、出行服務等接觸性消費率先快速復蘇,消費者不要“將就”、追求“講究”的升級類消費增勢也愈發明顯。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興。“生鮮燈”也許可以蒙蔽消費者一時,但最終為以次充好的銷售行為買單的,還是那些不守誠信的商家。在《辦法》明確生效日期和適用對象以后,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制定了細致的落實辦法,市場監管部門紛紛開展宣傳動員和監督檢查,南京、連云港等地明確將對仍不符合規定的經營者采取一定的處罰措施,最高可實施三萬元以下罰款。健康有序的消費市場有賴公平競爭,夸大產品的吸引力,會導致市場失衡、信息不對稱和惡性競爭,經營者應該不斷提高誠信經營意識,多在產品品質和創新上下功夫,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價值的選擇,才是維持口碑和長久經營的正道。
織牢監管網絡,守衛舌尖安全。食品安全監管是確保公眾健康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食品安全領域法律法規,健全國家標準體系,強化監督管理,向妨害食品安全、危害百姓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亮出法治利劍,下大氣力共治食品安全。然而,食品安全的威脅復雜多樣,層出不窮:校園周邊的“三無”小食品流動攤販屢禁不止,餐館食堂等經營場所衛生惡劣時有曝光,缺少有效管理的預制菜引發公眾質疑......這就要求有關部門的監管必須更加主動、細致才能不負期待,禁用“生鮮燈”,可以有效防止劣質食材流入百姓餐桌,危害人民健康,后續對違規者必須予以嚴厲處罰,形成食品安全的高壓態勢。廣大商家應該認識到,食品安全衛生是經營活動的底線,離開了這一原則,無論是網紅店鋪,還是暢銷單品,都走不長久。對于消費者而言,也需不斷提升自己和家庭成員的食品安全意識,培養選擇安全食品的能力和習慣,如此方能確保在享受美食時安心無憂。
提高技術手段,健全產業鏈條。生鮮食品保鮮期短,運輸要求高,“生鮮難鮮、未賣先損”是不少農民、養殖戶、商家的困擾,但這并不是坑蒙消費者的借口。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也是生鮮消費大國,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對推進這項民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需在生產源頭科學規劃,采取合理的種植和養殖方法,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其次,在運輸過程中,通過采用現代化的冷鏈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生鮮產品的保鮮效果,減少損耗和質量下降的風險。此外,可以加強構建農產品電商平臺或者農產品合作社,讓消費者直接從農場購買新鮮的產品,減少中間環節。面對生鮮農產品集中上市可能帶來的市場過剩,還要加快發展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確保消費者能夠享受到高質量、安全可靠的生鮮產品。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化解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容不得半點馬虎。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誠信經營的消費市場,讓生鮮食品行業朝著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繪|姜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