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近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將于2024年3月1日施行。這是全國首部關于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地方性法規,積極探索了高強度發展背景下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道,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當前工作中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更好推動江蘇相關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時代的變遷賦予了江蘇豐厚的文化積淀,大到一座城,小到一條街,都曾與時空對話,帶著時光的烙印,訴說著歷史的源遠流長。目前,江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全國最多,擁有蘇州古典園林、明孝陵、中國大運河3處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小快靈”立法項目,《決定》不分章節,共22條。要求將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重要內容,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把保護對象從文物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拓展至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等歷史文化遺產和當代重要建設成果,實現城市與鄉村、地上與地下、物質與非物質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的保護范疇。老城、老街、傳統村落,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呈現,也是人的情感所系。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并非要求一成不變或“冷凍式保存”,而要讓其“活起來”,成為城鄉特色標識和公眾時代記憶,更好融入現代生產生活。
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稕Q定》提出,嚴格管控拆除和建設活動,列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不得隨意拆除,不得破壞地形地貌、不得砍伐老樹,不得破壞傳統風貌,不得隨意改變或者侵占河湖水系,不得隨意更改老地名。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存在安全隱患確需拆除的,應當進行評估論證,廣泛聽取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意見,對結果予以公示,并按照規定辦理相關手續。這為進一步做好江蘇歷史文化傳承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撐,在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努力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人文勝跡總是滿載歷史,一墻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作為經濟大省、文化大省的江蘇,科學確定目標任務,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因城施策,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正努力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讓懷抱著歲月秘密的瑰寶 “火起來”,為建設美麗江蘇、創造美好生活注入更深沉持久的動力。
歷史文化遺產滋養著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在“保下來”的同時,如何讓歷史文化遺產“顯出來”“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