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1日發布數據公告,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今年以來,從東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從西南山區到魚米之鄉,各地區各部門堅定信心、眾志成城,全力以赴抗災害、多措并舉提單產、千方百計增總產,堅持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產能,交出了沉甸甸的豐收答卷,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由于人口基數大、農業產業和農業科技在世界糧食生產領域的比較優勢不明顯、人均耕地擁有量不高等原因,我國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新征程上,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突出底線思維,從戰略高度認識糧食安全問題,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謀劃好糧食生產,保障好糧食安全。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一方面必須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從黑龍江省實施試點項目,保護黑土地,守護“耕地中的大熊貓”;到寧夏省發揮科技創新動能,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再到江蘇化零為整建設高標準農田,在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讓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另一方面,要必須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步履不停、多點發力,加快發展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連年豐收,每一年都得來不易。展望“新高”又一春,需要我們拿出一份沒有終點、永不停步的執著,把牢糧食安全的戰略主動,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讓中國人民的飯碗越端越穩、吃得越來越好。(丁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