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后,鹽阜地區很快成為華中敵后抗戰的指揮中心。面對根據地建設百端待舉,劉少奇、陳毅毅然選擇以群眾工作為發端,開啟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事業。由此,鹽阜區的群眾運動風起云涌,波瀾壯闊。華中局淮北區黨委與群眾一起苦、與群眾一起干的群眾工作法,更是成為新四軍在鹽城領導華中抗戰顯著特色的一道亮麗景致。
1941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東南局與中原局合并,以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共中央華中局在鹽城正式成立,下轄蘇中、鹽阜、淮海等9個區黨委,鹽城由此成為當時華中敵后抗戰的政治中心。新四軍紀念館講解員 宋鈺:華中局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華中地區最高的領導機構,領導華中軍民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戰略部署。
在新四軍紀念館華中局所轄區黨委組織序列的展板前,講解員講述了華中局淮北區黨委的群眾工作法,也就是“與群眾一起苦、與群眾一起干,得到群眾擁護,推動我們的工作”。這套群眾工作法體現的是一種感情、一種責任。正是因為新四軍視群眾為家人、親人,同呼吸,共命運,當時鹽阜區的減租減息運動才取得了突出成績,其經驗還被推廣至整個華中。根據地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也都取得了大發展大繁榮,民生工程宋公堤便是這一時期修筑而成。
新四軍紀念館講解員 宋鈺:1941年到1943年是抗戰最為艱苦的一段時期,為了堅持敵后抗戰,度過困難時期,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新四軍各部隊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精兵簡政,推行減租減息,繁榮文教事業,壯大地方武裝等等,增強了與華中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
因為“新四軍個個愛護老百姓”,所以“老百姓人人擁護新四軍”。從華中局淮北區黨委“與群眾一起苦、與群眾一起干”到宋乃德帶領人民“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為民服務的歷史畫卷添上了厚重的人民色彩。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堅強有力,之所以不可戰勝,關鍵就在于堅持了群眾路線,同人民群眾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魚水關系。
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負責人 李小玲:我們華中工委是華中局的延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與華中局的群眾工作法和軍民團結一脈相承。今后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鹽城重要講話精神,積極發揮紅色基地教育功能,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根植人民心中并代代相傳,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