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胡椒粉嘍辣椒粉,八角桂皮大香葉……”上世紀80年代,江蘇省興化市林湖鄉的商販們挑著小扁擔,走南闖北,賣著再尋常不過的調味品。如今,興化已然構建起以調味品為特色的健康食品產業體系,成為“中國唯一、世界第一”的國際調味品產業集聚區,調味品產業規模占全國的18%。
是什么樣的妙手“廚師”,讓興化如此“鮮美”了呢?
“以前我們都是去北方賣胡椒粉,大家都挑個扁擔,沿街叫賣。”這是林湖鄉很多村民們的“集體記憶”,林湖鄉自此也成為了全國聞名的“小胡椒之鄉”,“當時號稱有一萬興化人在全國各地賣調味料!”
從小小的胡椒粉開始,不怕苦、善經營的興化人,現在將調味品發展到雞精、蝦精、調味油、魚湯寶等100多種復合調味料,從各家的小作坊手工研磨,做成標準化廠房機械化加工,還建立起一個調味品產業集聚區,集約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企業達2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年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幾乎中國家庭的飯桌上都有“興化味道”!
這幕后操盤手,就是興化干部的抓機遇的眼光和魄力!
首先是“造鍋”布局,2017年興化以經濟開發區為載體,高標準編制了8平方公里調味品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傾力打造國際調味品產業集聚區。僅一年時間,發展就有了起色,7個項目集中開工,30個調味品項目簽約落戶,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紛紛追逐“產業鏈”而來……這中間不乏當年走南闖北的“商販”。
“一個地方的產業發展無非兩個因素,第一是資源稟賦,第二是鄉賢感情。”興化市委書記陳鋒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鍋有了,就要請“廚師”,鄉賢在興化的發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興化對調味品產業的高度重視,以及一系列利企政策的出臺,讓不少在外的興化人選擇回鄉創辦調味品企業。
“特味濃”食品就是第一批回鄉的調味品企業,是興化走出去、富起來,賺回來、辦起來的杰出企業代表。公司董事長姚德洋是興化調味品行業協會會長,在北京深耕30年,2017年選擇回到興化建立生產基地,專門生產奧爾良腌料和番茄沙司、紅燒醬等高檔系列食品。
“奧爾良腌料,有獨立的無菌車間生產線,從配料、配比,到內包、外包、裝箱碼垛,全部環節都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姚德洋介紹,通過不斷引進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和設備,“特味濃”食品的整體產能已從原來的每天100噸提升到了200噸左右,還實現了向家庭廚房和高端餐飲領域的雙向延伸,已與中糧、正大、雨潤、麗華快餐、喜姐炸串等一批知名食品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我們在上海和北京還有兩個研發中心,共140多名研發人員,可以配合集聚區內的上游食品企業研制專用復合調味料。”
殺菌、過濾、急冷……“伽力森”的生產車間內是一派繁忙景象。“我們公司主要生產乳脂黃油、粉脂黃油、冷凍熟面和濃縮高湯產品,是中國黃油制品生產和出口最大企業。”生產管理部經理張俊琛介紹。為推動產品向更高端升級,公司投資1400多萬元引進德國生產線,新投產了主要用于烘焙的片狀奶油產品,其附加值比黃油高出30%。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調味品產業發展壯大,一些更時髦的食品企業也在興化不斷涌現,例如餐桌上的“新寵”——預制菜。
“長牌”食品就是較早落戶興化的預制菜企業之一,在酸菜魚產品開發、調味料研發、餐飲標準工業化等項目領域中不斷地創新升級,已成為領域內的標桿企業。“我們有自己的水產養殖基地、食品加工中心、調味料加工廠、餐飲連鎖等,全國十大酸菜魚連鎖品牌,超過一半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今年新推出的豬肚雞預制菜,反響也很不錯,受限產能,經常供不應求。”長牌食品總經理沈春華說。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預計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逐夢預制菜萬億級“藍海”,興化提出,將進一步支持安井集團、長牌食品等企業牽頭建設預制菜產業示范園區,籌劃建設市級農產品電商物流產業園。未來,將更多的“興化好味道”香飄全國餐桌。
聯合調研組:
總策劃 雙傳學 顧雷鳴
總執行 焦建磊 林康 杭春燕
成員 呂潤洲 張嘯 戴軍農 張妍妍 強慧娟 陳澄 柏麗娟 高波 白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