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蘇鎮江丹徒高橋年產雪地靴已經突破1500萬雙,總產值接近20億元,容納就業8300余人。高橋雪地靴產業走過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當前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如何?記者近日實地走訪調查。
“之”形發展路走向輝煌
高橋的制鞋業發軔于上世紀60年代,原丹徒縣規模最大的皮革制品企業就位于高橋。盡管老的集體企業已經退出“舞臺”,但是一批技術工人以及了解市場、長于管理的內行留了下來。這為后來雪地靴產業的崛起提供了支撐。
雪地靴作為制鞋業子類行業興起于高橋出于偶然。2000年,旺達鞋業董事長陶桂傳在參加展銷會時認識了幾位澳大利亞商人,隨后收到一個3000雙雪地靴訂單。從這些“意外收獲”開始,高橋雪地靴從模仿起步、到為知名品牌代工、再到創立自主品牌,經過20多年的沉淀,家庭作坊一步一步發展成為產業集群基地。
高橋鎮經發局局長陳云介紹,高橋雪地靴產業主要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裘皮產業群形成階段、產業集群化階段、品牌創建階段和品牌培育階段。目前高橋已形成原料銷售、鞋底加工、成品生產、網絡銷售、物流快遞等產業分工協作、相互配套日趨完善的產業鏈。
高橋雪地靴產業發展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呈現一條“之”字形發展之路。這要從兩個繞不開的年份說起。2011年初,因為仿冒品牌,高橋雪地靴受到消費者與媒體的“口誅筆伐”,全行業接受相關部門知識產權保護調查。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年份是2016年,高橋鎮成功創建“中國雪地靴之鄉”并于2020年通過復審。如今,高橋雪地靴已注冊了“Donessy”“五峰山”“亞泰雅”“Changjia”等自主品牌,擁有省級著名商標2個、市級知名商標6個,外觀設計專利200余件,正積極申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在“逼仄的街巷”期待突圍
痛定思痛,重新出發。2011年的“打假”風波,成為高橋雪地靴產業做大做強的良好契機。
高橋鎮政府專門邀請四川大學輕紡學院皮革鞣制系教授到高橋專題考察指導,委托編制裘皮產業發展規劃,合作制定國家雪地靴生產質量標準。同時向省主管部門提出雪地靴江蘇省聯盟標準項目申請并獲得批準認定。在雪地靴尚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情況下,其質量標準自此聽“高橋話”。企業規范、產品升級也將有據可依。從仿冒品牌“被打”,到自創品牌“被扶”,高橋雪地靴產業經歷了轉型的陣痛。
2017-2021年,高橋鎮連續舉辦五屆“雪地靴文化節”,引進設計研發鞋楦大師陳國學建立工作室,征集發布“中國雪地靴之鄉”區域品牌logo,不斷擦亮“中國雪地靴之鄉”金字招牌。目前,全鎮有裘皮及雪地靴配套企業近400家,電商有800多家,年產各類雪地靴1500萬雙,產品出口美國、德國、澳洲等地,國內市場占有率40%左右。近年來,行業總產值穩定在20億元左右。
成長之路總不平坦。隨著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訂單量大幅減少,有的企業甚至出現營收“斷崖式”下跌,眾多電商期待的“雙11”也難掀起銷售奇跡,該鎮一家雪地靴頭部企業甚至遭遇破產。在陳云看來,高橋雪地靴產業仿佛進入一條“逼仄的街巷”,難以施展拳腳,亟待“空間突圍”。
再造“空間”重塑新優勢
制鞋業作為傳統產業,市場成熟度高、競爭呈白熱化。高橋大多數雪地靴企業還停留在制作代工階段,受自動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附加值低等問題的困擾,制約著產業的進一步壯大。
面對困境,如何破局?近年來,高橋鎮通過政府引導、商會主導、企業積極參與,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優化營商環境,共同打造具有“中國雪地靴之鄉”品牌魅力的產業發展新高地。
2021年,高橋引進了雪地靴產業發展中心項目落戶,計劃建設雪地靴展示中心、交易中心、雪地靴文化館。下一步,通過盤活閑置廠房、新建標準廠房,吸引小、散雪地靴生產企業入駐,解決中小微企業生產、倉儲不足的問題,引導企業集中、集聚發展。
為了在雪地靴產業爭取更多話語權、贏得更多市場份額,高橋鎮裘皮行業商會充分發揮在市場開拓、標準制定、協同協作等方面的作用,促進企業資源要素共享利用、高效合作,積極參與國家雪地靴質量標準的制定,促進雪地靴產品質量的提升,全面推動產業提檔升級。目前,國家標準已制定發布,將于2024年2月開始實施。
接下來,高橋將繼續做好VOCs治理、皮毛下腳料管理、三合一場所消防等工作,推動本地規模企業加大品牌創建投入,積極爭取與百麗、新森達等鞋企大品牌合作,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以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生產效率,全力做好“質”“量”突破文章,提升企業“段位”,重塑產業新優勢。(全媒體記者 崔寧華 通訊員 魏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