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揚州:一個村莊的年畫展憑啥刷爆“朋友圈”?

年畫,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符號,承載了一代代人的童年記憶。近日,揚州市邗江區圖書館、甘泉街道文體中心聯手在姚灣村舉辦了一場年畫展,以此“打撈”一代人心中的童年記憶。

年畫展勾起了村民們的不少回憶。 受訪者供圖

小村畫展 村民心中有個年畫情結

在現場,年畫展牌一字排開,其中有表現農家人對幸福生活熱切向往的“年年有魚(余)”,有表現農家兒女載歌載舞鬧元宵、歡慶豐收年景的《豐年樂》,有表現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年畫《同奏團圓曲》,還有傳統的門神畫,種類和題材豐富多樣。

“過去,幾乎每家每戶過年都要貼上幾幅年畫。”村民李大伯說,“年畫一貼,過年的氣息就來了。不貼年畫,家里一點年味都沒有。”

一些村民回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年畫,多以農村生活場景為主,畫風樸實,寓意農家豐收節儉的生活,表現村民愛集體愛勞動的一面。還有根據當時上演的京劇、芭蕾舞劇翻拍印刷的年畫,如《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智取威虎山》《龍江頌》。此外,還有以單幅劇照精心制作的年歷畫。貼年畫貼春聯,做年蒸磨豆腐,是過年農家必備的項目。這時候,孩子們開心得睡不著覺。

有趣的是,一些年畫埋藏在人們共同記憶深處,“看到這幅圖,我就想起臘月平整農田的事。當時沒有作業機械,人挑手推,苦著呢。”一位村民說。

回味往事 為買年畫手指都凍麻木了

據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說,當時無論城鄉,只要臘月里年畫上市,都賣得十分搶手,集鎮的書店、文具店時常脫銷。“我記得每年一進臘月,就有年畫上市,店堂里縱橫交錯,拉上多道鐵絲,用夾子把年畫一幅幅夾好,一一寫上編號。”李大伯說,為了防止損壞,這些年畫往往掛得較高,“你看不清畫上的字也不要緊,只要報出編號,售貨員就會準確找出那幅畫,然后為你卷好,用紙條粘牢,方便你帶回家。”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畫多表現改革開放給城鄉居民生活帶來的新變化以及新農村的文明新風。“記得,有一張表現兒童剪紙的,神態動作栩栩如生。還有一幅表現兒童起早為軍屬大爺掃雪的,畫面溫馨,代入感強,都給人很深的印象。”一位退休的中學教師說,那時候,與之前相比,一些電影電視明星的年歷畫、掛歷開始熱銷,一度熱播的電視劇,如《渴望》《戲說乾隆》《武則天》等也進入年畫的表現視野。一些著名藝術家的書法繪畫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像徐悲鴻的奔馬,齊白石的蝦,以及表現清新自然風光的山水畫等,畫風或凝重,或歡快,或清新自然,都很受歡迎。

“有一年臘月,我花了不到兩角錢,就買到一幅《奔馬圖》,心里覺得十分高興。雙手換著騎車到家,手指都凍麻木了。心中那份得意,沒法子形容!”說著,一位村民開心地笑起來。

生生不息 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進入21世紀,許多富裕起來的村民進城購房置業,新房子裝修后,一些家庭換上西洋風格的油畫或漆器掛屏,取代以前的年畫。鄉村的老屋子因為少有人住,過年也不再張貼年畫,有時間就回來貼上福字。

“年畫需求量減少,印刷廠曾經提升用紙品質,改進印刷質量,一度高品質年畫換來一個重振年畫的小高峰。但終究沒有延續三四十年前的那種紅火勢頭。”一位村民說。

有文化學者表示,就像當年在孩子們中流行的小人書一樣,或許年畫也會成為一種博物館文化,最終成為沉淀于人們記憶中的民俗文化符號。但它畢竟曾經在民間有過那么紅火的場景,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頁,其影響不容小覷。“今天舉辦這樣一場年畫展,有利于人們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甘泉街道負責人說。

通訊員 徐浩 吳承真 張晨露 記者 高寶亮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