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突如其來的寒潮開啟了“速凍”模式,也給老年人的健康帶來了考驗。“為什么按時吃藥血壓還是降不下去?”“最近胸口有些發悶”“胳膊發麻是怎么回事?”……近日,南京市秦淮區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慢病管理中心,不少高血壓患者反映自己的血壓“不聽話”,甚至有患者出現了并發癥前兆。
醫生為老人做檢查
高血壓患者來取藥,醫生發現隱性心梗
在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設立了糖尿病并發癥篩查工作站和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篩查工作站,慢病人群得到了及時的健康管理。74歲的劉大爺(化姓)有著20年的高血壓病史,定期拿藥,血壓穩定,前一晚,他覺得胸口有些發悶,由于疼痛感不明顯,便沒當回事,第二天拿藥時順口一提,引起了醫生的警覺。
全科主治中醫師楊莉管理高血壓患者多年,她懷疑劉大爺有心梗的可能性,細問下來,發現其胸悶與活動及勞累相關,癥狀不重但持續時間較長,且既往有類似發作史,立即開了心肌三項檢查,沒想到指標高到測不出,楊莉立即聯系了劉大爺家人,將其送往上級醫院,發現大面積心梗,幸運的是,最終在ICU救了回來。楊莉介紹,一般心梗患者會出現心絞痛,疼痛明顯,且持續無法緩解,但是劉大爺癥狀很輕,這種隱性心梗一定要警惕。
長期高血壓會增加心臟負擔,容易造成室間隔增厚及左心室肥大等靶器官損害,甚至進一步誘發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情況。楊莉介紹,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篩查工作站的成立,就是為了幫助高血壓人群,精準篩查,及時預防并發癥。
24小時動態血壓儀,“抓住”血壓高峰
“血管為全身各組織器官提供血液供應,血管病變導致靶器官缺血,會帶來重要器官的病變,除了心臟,腦部、腎臟等器官也會受到高血壓損害。”楊莉強調,為了預防高血壓并發癥,工作站提供全面的篩查項目,比如大生化檢查、心臟彩超、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24小時動態心電圖、頸動脈彩超、雙下肢動靜脈B超等等。
其中,24小時動態血壓儀,可以幫助本身血壓不穩定,或者受天氣等外在因素影響,導致血壓不穩定的患者,找到血壓變化規律,方便醫生精確調整血壓管理方案。楊莉舉例,有的人血壓偶爾會超過正常范圍,可以不用吃藥,有的人血壓一天波動1~2次,可以先嘗試通過糾正生活習慣改善血壓。
張大爺(化姓)的高血壓有些不一樣,血壓上午一般在正常范圍內,但到了下午和晚上,就開始升高,他因為晚上總頭暈就診,才發現端倪,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儀,楊莉診斷張大爺是“反杓型”高血壓,夜間血壓不降反升,開始午間服藥后,便穩住了血壓,頭暈癥狀也消失了。
管理五千余名高血壓患者,精準上轉及時救治
快報記者了解到,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周邊5萬居民提供健康服務,其中高血壓患者5000余名。中心為進一步貫徹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防融合等政策,以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篩查為突破口,建設基層心血管特色科室,將慢病人群管理了起來,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管理高血壓患者,不僅僅是為患者調整用藥,醫生更關心每一個人的健康變化,不漏過并發癥的蛛絲馬跡。69歲的朱女士(化姓)患有高血壓十余年,近日頭暈加重,更奇怪的是,她左右臂的血壓值不一致,楊莉將其轉診至上級醫院,進一步造影發現是頸動脈狹窄,成功進行了手術。
在楊莉的手機上,還有一個高血壓群,方便醫患溝通。前幾天,一名患者在線上詢問,自己右側胳膊麻木,握不住東西是怎么回事,楊莉懷疑是中風,立即上轉,患者早早接受了溶栓治療,未留下腦梗后遺癥,家屬對楊莉表達了感謝。在基層醫院,許多慢病患者與家庭醫生簽約后,一跟就是十幾年,這也讓醫生更了解患者的病情,患者對醫囑的服從性更強,因此,避免了許多危險并發癥的發生。
現代快報+記者 梅書華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