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采用‘高架式’種植新模式,如今不僅可以直起腰桿子采草莓,收入也比過去高多了。”宿遷市沭陽縣采莓兒生態園的負責人王加強行走在草莓架間,笑意寫在臉上。
眼下,正是草莓成熟上市的季節。在宿遷市沭陽縣桑墟鎮,一座座現代化溫室大棚排列整齊、矗立田間。大棚內,離地一米高的高架上,如瀑布般懸掛著一顆顆“空中草莓”,紅艷動人,讓人垂涎欲滴。
與傳統地栽土培草莓不同的是,這里的草莓都是采用“高架式”種植模式,每一個種植架約有1.2米高。在“空中”生長的草莓,種植環境更好,果形飽滿、色澤鮮艷、香味濃郁,而且不需要彎腰采摘,特別適合觀光農業的發展需要。
“草莓成熟上市的時候,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每天的產量在八百斤左右,供不應求。”王加強喜滋滋地說。
草莓種植是桑墟鎮特色產業之一,迄今已有30多年種植歷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高度重視草莓產業的發展,不斷加大財力投入,拓植設施草莓面積近萬畝。為進一步做強草莓產業,桑墟鎮積極推廣新技術,引導農戶采用“高架式”種植新模式,對草莓種植方式進行“提檔升級”。“高架式”種植新模式草莓根系活力強,生長好,產量高,既省工省力,又便于采摘,實現草莓綠色生產,比普通陸地種植產量提高30%以上,種植效益翻了一倍。
“每畝可產草莓6000斤左右,收入5萬元。” 王加強說,起初,他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當年的草莓不管是產量、品質還是采摘游客的熱情,都出乎他的意料。第二年,他承包15畝土地,全部種植“空中草莓”,收益相當可觀。看到王加強種草莓掙錢了,附近草莓種植戶也陸續采用新模式種植,收益也日益增多。
“目前草莓種植和育苗,形成以茆圩村、楊興村、青坊村、寇塘村為中心的草莓基地,種植戶達465戶,新技術種植推廣率達50%。”桑墟鎮農村工作局主要領導說。
同時,桑墟鎮還不斷改良草莓品種,在原有紅顏、粉玉等品種的基礎上,引進雪里香、夢之瑩、香野等心品種,提升草莓種植水平和品質。并在農業貸款、基礎設施、技術指導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邀請縣內外專家對草莓育苗、病蟲害防治、品種更新上進行技術指導,讓小草莓變成農民“致富果”。
截止目前,沭陽縣已建設竹架、鋼架草莓大棚及草莓拱棚1700棟,帶動鎮域1800余人就業,草莓年產量7800噸,實現年銷售額近億元。(袁夢嬌 祁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