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文濤 圖/吳淞宣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頂梁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作為“關鍵任務”,新型工業化具有全局意義,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科技創新、產業安全、綠色環保、對外交往、人才建設等方方面面。
“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不斷加速,新型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中國經濟根基更加穩固。截至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7萬多家,新能源汽車、光伏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可以說,只有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才能構筑新的大國競爭優勢、立國之本。
“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當前,全球重大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正加速突破,不斷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工業發展范式。新技術催生新供給、新業態、新產業、新產品,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開辟出巨大發展空間。過去,中國汽車大多“貼牌制造”,現在從電池到整車制造,行業躋身產業鏈中高端,再如,傳統紡織業、化工業,也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不斷轉型升級。如今,產業發展不能再簡單以規模為王、以產量取勝,而是以創新、智能、綠色、安全為方向,不斷推動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努力實現產業質量效益、企業發展能級、科技創新能力、數實融合水平、綠色發展成效等方面提升。
“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要運用辯證思維找到抓手、重點突破,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融合創新,加快形成鏈主“頭雁領飛”、專精特新“強雁高飛”、中小微“群雁齊飛”的雁陣效應。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提升全球競爭力,必須謹記“無創新、不工業”。既要統籌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還要積極實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更重要的是要建強企業家、科研人才、產業工人“三支隊伍”,不斷完善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全流程,這樣才能更好構筑起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凝聚起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