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滾滾向前,初心使命永恒。
1月10日是淮海戰役勝利75周年紀念日。淮海戰役硝煙早已散去,但這場戰役中,“小推車”這個農家普通的農用工具,卻成為黨和人民血肉聯系的最好象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1948年那個寒冬,一場氣吞山河的淮海戰役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進軍號角。在這場戰役中,543萬支前民工以扁擔挑、毛驢馱、小車推、大車拉,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支前運動。他們以“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上戰場”的胸懷,迎著危險,冒著大雪,舍生忘死,沖向前線,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偉大犧牲精神。88萬輛小推車共運送1460多萬噸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這些小推車從南京到北京可以排成兩行。得益于支前民工的巨大貢獻,歷經66個晝夜浴血奮戰,60萬人民解放軍對決80萬國民黨主力,取得了殲敵55萬的偉大勝利,成為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成功典范。陳毅元帥后來也感慨回憶道,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抬傷員的群眾,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優勢。“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淮海戰役的勝利正是最生動最深刻的注腳。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說:“人民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最大依靠。”人民至上,是我們黨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革命戰爭的勝利,歸根結底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勝利,是人民力量的勝利。不能忘,紅軍籌集糧餉,勞動人民慷慨解囊傾其所有;不能忘,長征路上,各民族群眾為掩護紅軍傷員,甘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不能忘,抗戰時期,“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歌謠廣為傳唱;不能忘,轉戰陜北時,人民群眾是我們的“眼睛”;不能忘,解放戰爭,小推車、擔架隊,渡江小木船;不能忘,抗美援朝,舉國上下愿傾其物力財力……事實證明,緊緊依靠群眾,一切困難都能克服,任何強敵都能戰勝。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密碼就在于黨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小推車”精神的生成過程,是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奮斗歷程。如今“小推車”已經駛入歷史深處,穿越歷史的硝煙,讀懂蘊含其中的深刻內涵,汲取蘊含其中的巨大力量,才能做到初心永不忘,初衷永不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深刻指出,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新時代,弘揚“小推車”精神,就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鞏固黨群干群關系,永遠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用“小推車”精神“推”出新時代黨群干群關系新氣象。走進群眾家中,用一顆與群眾共情的“真心”紓民困;訪到群眾心里,用一片與群眾共事的“真誠”暖民心;辦好群眾實事,用一腔與群眾共鳴的“真情”解民憂。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無論是“一老一小”、醫療教育、就業保障等民生大事,還是出行停車、物業管理等“關鍵小事”,都要用情用心用力辦實辦好,把“問題清單”變為群眾的“幸福賬單”,真正把高質量發展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用實干的“無聲”贏得群眾的“掌聲”。(陳寶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