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全省領導干部警示教育大會指出,各地各部門要把整改整治“新形象工程”作為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近年來,在全面從嚴治黨和反“四風”高壓態勢下,原先以豪華樓堂、龐大建筑為主角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大大減少,但少數地區卻出現了反彈或變樣。有的打著“為民謀福祉”的幌子超規模建設民生項目,頂著“民生帽子”干著“花瓶項目”;有的熱衷建巨幅大屏,數字化建設重復投入淪為“擺設”;有的投巨資豪華“辦節”,沒有經濟效益,就是圖個“人氣”;有的以黨建為擋箭牌搞“精致”黨務,甚至12個大字花了31萬元……一些地方在財政吃緊情況下,仍然上馬非必要、非急需項目,而且形式隱蔽、巧立名目,被基層干部群眾稱為“新形象工程”。
這些“新形象工程”,有的還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環境,但仔細甄別就會發現背后潛藏著諸多隱患。上馬民生工程本是好事,可不管百姓呼聲勞民傷財,就會本末倒置,離人民群眾越來越遠,離閑置廢棄越來越近;抓黨建、搞數字化建設本是順勢之舉,但不顧發展實際盲目建設,就會得不償失,花了真功夫搭成“花架子”……有人將“新形象工程”比喻為“盲目貸款買名牌”,本想留下好名聲,可一旦脫離地方發展實際、違背發展規律、背離人民群眾意愿,不僅無法實現事業上的抱負,還會加重地方財政負擔,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損害黨和政府的威信。
“新形象工程”看似新情況、實則老問題,根源在于領導干部政績觀出現了偏差,思想上跑偏,導致決策脫離實際、不符合群眾需求。不顧實際、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貪大求全,不顧長遠、只管眼前,這種做法實則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的表現。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形象工程只會毀形象,熱衷搞形象工程者只會自毀前程。
黨員干部都想做出政績、干出成績。但是,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觀、靠什么樹政績,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時,特別強調要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并提出“三個堅持、三個不”的重大要求:堅持高質量發展,不搞貪大求洋、盲目蠻干、嘩眾取寵;堅持出實招求實效,不搞華而不實、投機取巧、數據造假;堅持打基礎利長遠,不搞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勞民傷財。“三個堅持”為黨員干部指出了“方向”,“三個不”則為黨員干部劃出了“紅線”。杜絕形象工程,黨員干部必須自覺做到“三個堅持、三個不”,把精力投入打基礎、利長遠、出實效的工作中。
無論興建何種工程,歸根結底是“民心”工程。要通過多種渠道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把工程項目決策過程在陽光下曬一曬,把財政資金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刀刃上,不能搞“少數人拍板”“關門決策”。無論興建何種工程,都應該有標準、守底線。是否屬于形象工程,需要適應新情況、明確劃分界限,讓干部決策有依據有參考。無論興建何種工程,都要嚴把關。監督是“緊箍咒”,也是“護身符”。黨員干部應習慣在“聚光燈”下履職用權、在“放大鏡”下開展工作,從思想觀念上繃緊杜絕形象工程這根弦,確保一切決策都著眼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為老百姓辦實事。(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