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1月18日,全球產業科技創新合作大會在江蘇南京開幕。大會以“產創融合·共贏未來”為主題,旨在通過搭建產業技術創新的國際交流平臺,促進全球范圍內產業科技創新合作。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00位嘉賓參加大會,共探全球產業技術創新的協作新模式。
大會歷時兩天,包含開幕式和1場主題大會、10場專業論壇和1場項目路演活動。開幕式和主題大會上,來自產學研用金等領域的多位領軍人物分別就各自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創新應用進行分享,并共同研討產業科技創新前沿趨勢、熱點技術、產業應用、國際創新合作等方面內容。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如何加強全球產業科技創新合作,把握產業領域技術發展趨勢?與會專家展開熱烈交流。
科技部成果司二級巡視員陳宏生表示,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應對全球挑戰的有力途徑。世界各國只有加強創新合作,才能形成良性競爭,激發最大活力。我們應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攜手打造開放、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打破制約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讓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在開放的土壤中茁壯成長。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以《展望AI時代的產業創新》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創新處在超越人類想象力的復雜關聯之中。在理解萬物的關聯這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夠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以往我們使用的數字化技術,基本上是讓我們提高效率的伙伴,但不能幫助我們創新。但未來的生成式AI可成為我們的‘創新伙伴’。”李培根表示,在AI時代,我們需要站在AI的肩膀上去創新和超越。
據介紹,10場專業論壇內容涵蓋國際創新合作、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國際產業科技創新、產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科技金融融合發展,以及新材料、機器視覺與工業應用、碳中和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合成生物學等。
此外,長三角國創中心創新項目路演活動在1月19日舉行,先進材料、信息技術、生物與醫藥、制造與裝備、能源與環保等領域的30多項先進技術成果進行路演,與數十家知名投資機構和江蘇省40多名地方科技局、產業園區代表交流對接。大會還舉行了簽約儀式,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與西交利物浦大學、英國布魯內爾大學等6家海內外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大會期間,江蘇產業科技創新發展館正式開館。展館建筑面積9000平方米,分為兩層,共有展品455件,重點展示全省各領域龍頭企業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位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重大創新產品。展館一層包括江蘇產業科技創新重大成果展區、國際產業創新與前沿科技展區及江蘇產研院展示區,二層為分領域展廳,按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材料、能源與環保、裝備與制造、交通運輸等六大產業領域進行展示。
走進展館一層的江蘇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展區,7件大體積展品讓人眼前一亮。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XCA3000輪式起重機模型。據悉,該起重機真機最大起重量達3000噸,刷新輪式起重機最高最大吊重世界紀錄。“奮斗者”號模型、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模型也在展品之列。
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通過展覽,全面展示江蘇產業創新的最新成就,還希望把展館打造成一個教育科普基地,激發年輕人學習‘硬科技’的意愿。年輕人的未來是無限的,希望年輕人的夢想和我們的‘制造業夢想’走在一起。”
觀察深一度
江蘇產研院如何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
一頭連科研,一頭連市場
作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主體之一,10年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人才鏈、資金鏈和價值鏈,積極構建最具創新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生態,形成一批前沿性顛覆性創新技術,打造了眾多國際化高端化創新平臺,激活了一批融通增值創新資本,催生了大批科技創新主體。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表示,“江蘇產研院是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建院10年來我們探索了‘團隊控股’建設研究所,‘項目經理制’選擇、評價和培育人才,與龍頭企業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撥投結合’培育原創引領性項目產業化等創新舉措。”
“江蘇產研院成立后,我們首先建立了一批從事各個領域的應用技術研發的機構,進行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劉慶介紹,“團隊控股”建設專業研究所的模式,讓研究所的研發人員擁有機構的運營權,對于科研成果,研發人員擁有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激發了人才的自我驅動力。“多年來,已經新建了45家研究所,也改制了11家事業機制的研究所。”
如何培育未來產業,找到企業真需求,多年來,江蘇產研院也摸索出一套“撥投結合”的培育機制。“所謂真需求,就是企業愿意掏錢解決的問題。過去幾年來,我們和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創新中心不是做研發的,更多的是做戰略研究,做技術路線圖,幫助企業理清未來的發展真正需要什么技術,需要去做哪些公關或者科研方面的工作。”劉慶介紹,目前產研院已累計與龍頭企業共建 “企業聯合創新中心”350余家,征集需求超過1800項,出資意向超過68億元,達成合作大約700項。“企業達成的合作中,部分是與我們的研究所合作,更多是對接了我們的合作伙伴,即海內外高校科研機構。”
“未來10年,江蘇產研院將不忘初心,繼續深耕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助力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劉慶說。
如何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由北京大學、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常熟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建的江蘇集萃分子工程研究所是一個鮮活的案例。“過去,高校的基礎學科和應用之間存在斷層,許多科研人員的成果,都是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出來的,但是很多成果其實很有應用前景。”集萃分子工程研究所執行所長陳繼濤介紹,近年來,高校鼓勵科研人員以原創成果服務科技產業發展,刮起一股創新成果轉化之風。
“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的建立,讓原創性成果得以孵化轉化。原創性的技術,通過對外融資或者和企業的合作,可以轉化為能夠投入應用的產品。同時也將企業的需求傳遞給學校科研人員,搭建連接高校和產業的橋梁。在江蘇產研院機制的鼓勵下,合作的模式越來越好,對于今后的成果產出,我也認為未來可期。”陳繼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