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連,河湖相依。對于這一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區域而言,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非“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是和諧共生的“協奏曲”。
在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無錫勇當協同治理探路先鋒,堅定選擇綠色發展道路,構建綠水青山成伴侶、清風明月為知己的美麗家園,在構筑生態治理共同體上邁出了有力的步伐。
協同治理 有力推進幸福河湖建設
“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冬日錫城,梅蕊含芳、秀水澄澈。走進錫山區鵝湖鎮鵝湖村,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
“雙湖”生態客廳是“漕湖—鵝真蕩”生態綠色一體化協同發展示范區的先行啟動區,從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到實施生態景觀項目,蘇州無錫兩地攜手奏好協同治水“交響曲”,促進區域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發展優勢,讓兩地群眾充分享受到一體化帶來的成果和紅利。
無錫積極推動長三角聯合河長制,加快推進“漕湖-鵝真蕩”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建設。2023年5月,無錫市錫山區與蘇州市相城區攜手舉行聯合河長制黨建聯盟暨聯合河長制工作站揭牌儀式,標志著聯合河長制從制度化向實體化轉變,蘇錫“聯合河長制”正式進入2.0新階段。2023年8月,無錫市與蘇州市、常州市、湖州市正式簽訂了《環太湖四城市河湖長制協作機制》,協議約定了四地聯動治水、信息共享、輪值機制等內容,推動太湖流域跨區域河湖保護聯防聯控、共治共享,助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
參觀張橋港原位控藻工程,了解藍藻原位防控、藻水分離打撈、藻泥無害化處置等方面的經驗,為湖州市提供兩艘加壓控藻船供亞運會期間藍藻應急打撈處置使用……圍繞太湖治理,無錫也積極在長三角范圍內展開協作。
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目標任務,無錫制定《太湖生態清淤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實施內容,排定清淤方量,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截至2023年底,完成太湖生態清淤約350萬方,大幅削減了太湖內源污染,遏制了藍藻水華以及湖泛爆發的強度和頻次,有力保障了太湖無錫水域連續16年實現安全度夏。
深度融入 探索共保聯治長效機制
綠水青山是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堅強靠山,也是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的堅強靠山。無錫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環境作為城市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構筑生態治理共同體上邁出了有力的步伐。
2023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和藻情創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成為全省PM2.5平均濃度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唯一“雙達標”城市,建成美麗幸福河湖680條,美好生活更加可觸可感。
在推進生態治理一體化的進程中,無論是治太治污,還是治氣治固廢,無錫與環太湖城市一起共同發力,探索共保聯治的長效機制,取得了很多積極成效。接下來,無錫將更高站位推動一體化發展,密切與環湖、沿江等生態關聯度高的周邊地區溝通聯系,更為協同地制定發展規劃、政策措施、工作機制,更加緊密地聯動監測、聯防聯治,共護一片綠色、同保一方水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強三省一市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共同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深入開展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加強節能減排降碳區域政策協同,建設區域綠色制造體系。無錫聚焦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大改革接續奮斗,努力擘畫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生動圖景。
近年來,圍繞生態治理,無錫“大動作”頻頻:落實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著力推進PM2.5和臭氧濃度“雙減雙控”,落實重污染天氣監測區域預警機制,協同應急,做好聯合保障;開展長江聯防聯控,共同做好入江支流水質提升,保障蘇錫長江干流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開展太湖聯合治理,推動無錫與蘇州望虞河交界水域藍藻、水葫蘆等漂浮物及時打撈,實施太湖水情、水質、藻情等信息共享,共同改善太湖斷面特別是太湖湖心斷面水質;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建立全流程管理機制;統籌環太湖有機廢棄物示范區建設,打造“無廢城市”無錫樣板;服務融入大上海都市圈,協同參與編制《上海大都市圈清水綠廊建設導則》《上海都市圈碳達峰碳中和空間戰略研究》等規劃。
從長三角生態治理共同體,到生態共享共同體,美好生態為人們的幸福生活注入了更多正能量,越來越多的無錫人感受到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推進生態協同治理一體化上持續用力,錦繡繁華的“一體化”畫卷必將更加多彩。